楊建銘專欄:莫以募資金額論英雄

2018-03-17 06:20

? 人氣

為了解釋這點,他舉出了兩家電商新創為例:因為被亞馬遜高價併購而享有盛名Zappos,和較不為人知的Wayfair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雖然在台灣沒那麼有名,但Zappos以及其執行長Tony Hsieh(中文名字謝家華,雙親皆為台灣人)是美國新創界的傳奇故事,其傳奇的原因不只是被亞馬遜在2009年以$1.2B高額併購,公司創立在賭城拉斯維加斯、而非矽谷或者其他的美國大都會,卻能成功取得頂級風險資本投資以及順利獨角獸退出,也讓人欽佩,Tony Hsieh那特別的領導風格更是(一度)為人傳頌。

但是如果我們是以創辦人(和員工)獲得多少回報來計算的話,Wayfair是遠比Zappos成功得多的新創。

jojounic:Eric Paley製作的Wayfair和Zappos比較圖(圖片引用自TechCrunch網站).png
jojounic:Eric Paley製作的Wayfair和Zappos比較圖(圖片引用自TechCrunch網站)

根據Eric Paley整理的上圖,當Tony賣掉Zappos時,他賺得的金額大約在$214M上下;但當較沒名氣的Wayfair在2014年上市時市值為$2.4B,兩位共同創辦人的身價都超過了$700M,是Tony的三倍以上。事實上成長順利的Wayfair今天的市值已經又漲了三倍,如果兩位創辦人都沒有賣股的話,兩人的身價應該都已經突破$2B。

這裡面的關鍵在於Wayfair的兩位創辦人在公司成立前六年都是真正的「精實」經營,使用很高效率的方式追求成長。僅管一直有風險資本來敲門,他們卻一直等到營收突破$500M時,才首次對外募資。這讓他們股權稀釋較少,以至於上市時兩位創辦人仍然各擁有三成、合計共六成左右的股權,創造了巨大的個人財富。

相較之下,早在前一次創業就成功把公司高額出售給微軟的Tony,在Zappos成立的前六年總共募了$62.8M的資金,包含2004年領投$35M的紅杉資本在內,而當年他們的營收才剛剛來到$184M。

較早募得資金的結果,除了股權稀釋較多以外,對於創辦人來說更不利的是「退出的壓力」。

在與Inc.com網站的一篇訪問報導〈為何我賣掉了Zappos〉中,Tony表示在2009年亞馬遜探詢Zappos出售意願時,他其實並不願意出售,而是希望繼續獨立成長,最終自己上市。但他最後還是同意將公司出售,一部分的原因是來自於大股東紅杉資本所給的壓力,他甚至曾經試圖尋找其他投資人,看看是否能以$200M的金額買斷紅杉資本的股權,但最終和貝佐斯長談、確定Zappos就算出售給亞馬遜仍能保持獨立運作後,他點了頭簽字出售,而紅杉資本則帶著總值約$250M的現金和亞馬遜股票退場。

回頭看起來,如果Zappos沒有出售,很有機會在去年成長到$3B營收等級的公司。但問題在於:2004年首次入股的紅杉資本,在僅僅五年後逼迫Tony出售公司,其背後的原因為何?我們可以推測2008年的雷曼風暴是原因之一,也許紅杉資本擔心做消費者生意的Zappos在景氣蕭條下難以募得新的資金繼續成長,或者就算募得新資金也會稀釋過多,衝擊到紅衫的持股比例。但更有可能是紅衫在2004年投的那桶金,是他們那檔基金投資期最後的一年投的,因此他們有必要提早執行退出,以將現金返還給基金投資人,才會動手「逼宮」。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