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日武觀點:無冕王或傳聲筒?期待媒體報導真相的夢想成為事實!

2021-12-02 06:50

? 人氣

曾經被稱為「無冕王」、「第四權」的新聞媒體,如今威嚴不再,作者認為,受到政治氛圍的限制,或則是謀求私利的考量,我們的媒體人仍繼續停留在「傳聲筒」的時代 (資料照,方炳超攝)

曾經被稱為「無冕王」、「第四權」的新聞媒體,如今威嚴不再,作者認為,受到政治氛圍的限制,或則是謀求私利的考量,我們的媒體人仍繼續停留在「傳聲筒」的時代 (資料照,方炳超攝)

近日,由李國鼎先生創辦的群我倫理基金會,發布了兩年一次的「台灣社會信任調查」,在其中所涵蓋的16種職業類別當中,民眾信任度最低的5個是中央部會首長、法官、縣市議員、立法委員,以及很遺憾的,連續多次調查中持續吊車尾的新聞記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多年前我看過一道邏輯思考題:若白宮同時接到哈佛大學校長、通用汽車(當時美國最大的企業)執行長、和紐約時報總編輯的電話,那麼美國總統會先接哪一通?標準答案是紐約時報總編輯,而這也是對媒體的「第四權」和媒體人的「無冕王」地位所賦予的最高讚美。

然而,台灣的媒體和媒體人顯然並沒有這種覺悟與風範。從日本殖民地政府到國民黨政權,台灣曾經度過漫長的媒體管制時期,其間媒體的主要角色只是眾所周知的「傳聲筒」,主要任務在於「洗腦」與「政令宣導」。

以當時的體制而言,成立中央通訊社確實有其必要,不但可以協助媒體達成任務,更能夠避免重複採訪與報導衍生的資源浪費。至於媒體之間的競爭,基本上就是仰賴媒體實務中所言的3S── Star, Sport, and Sex (可以譯為影視、運動、和社會新聞)。

如今,台灣的媒體絕對可以稱為「百家爭鳴」。在美國自由之家的最新年度報告中,「媒體獨立性」獲得滿分的評價。至於媒體「綠多藍少」或「獨多統少」的現象,則至少可以用媒體人「志同道合」的心理機制,和媒體老闆「投顧客所好」的商業機制來解釋。

不幸的是,許多事證顯示,或則是政治氛圍的限制,或則是謀求私利的考量,我們的媒體人似乎繼續停留在「傳聲筒」的時代,即使本意並不是「配合洗腦」,但實質上確實達到洗腦的效果。至於所謂的媒體的天職是「報導真相」、「維護民眾知的權利」、乃至於「監督政府」等等,基本上已經可以視為夢話了。

兩千條人命,輕描淡寫帶過?

近期最讓我感到荒唐與憤怒的兩件事都來自於新冠病毒。其一是,對於新冠病毒確診者那高達5%,比全球平均高出一倍多,讓部分台灣醫界人士覺得「很丟臉」的死亡率,在衛福部長陳時中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實際確診人數可能高於目前確診數字」,就從此等同於在新聞界消失,只有已經被扣上「紅媒」帽子的媒體還會偶爾提到。

20210701-指揮官陳時中主持疫情記者會。(指揮中心提供)
指揮官陳時中主持疫情記者會。(圖/指揮中心提供)

其二則是,許多民眾在注射新冠病毒疫苗之後猝死,媒體在初期還偶爾略有著墨,但很快的就完全接納官方說法,在報導死亡人數的同時,也附帶指出其中許多人都有慢性病史。於是,這一千多人的死因,就迎合了官方所言的「正常病故的巧合」,更直白而殘忍的說法就是「這些人本來就離死不遠」!

那可是將近兩千條鮮活的人命啊!媒體人究竟是冷血到什麼程度呢?而這個冷漠的現象豈不是意味著,台灣多數媒體已經向政治臣服,自願扮演獨派政權的傳聲筒,成為「大內宣」的執行者,讓民眾只能看到聽到「勝利者所寫的歷史」?而只有被扣上「紅媒」帽子的媒體還偶爾提到,豈不是意味著身為「失敗者」的統派與友中派等等,只是在進行徒勞的掙扎,不想讓自己眼中的真相湮沒於歷史塵埃中?

「醫療」是科學層級當中居於上位的學門,其「證據本位(evidence-based)」的立論廣受讚揚,但我們的媒體人居然用受制於個人主觀看法的詮釋觀點來處理,並服從「多數人認定的真相就是實際的真相」這個社會建構觀點。那麼,在可以各說各話,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卻足以決定2300萬人命運的政治領域將會如何?

這種媒體生態讓我聯想到「昨夕前線大捷,今朝兵臨城下」的笑話。這是嘲諷古代為了諂媚逢迎皇帝而衍生的瞞上欺下、報喜不報憂行為,當然不適用於媒體百家爭鳴的今日台灣。然而,目前許多媒體人所做的「忠實報導」,實際上確實只是無異於傳聲筒的「複製貼上加微調」!

忠實報導或傳聲筒式報導?

先看一個政治新聞範例。近期美國華爾街日報轉述美方官員說法,指出美軍特種部隊及陸戰隊已經秘密駐台訓練國軍至少一年。台灣的媒體當然予以報導,中央通訊社的通稿不但扼要提示該報導的內容,還特別指出「近一年來,亞洲媒體多次報導美軍陸戰隊教官赴台傳授戰技,美方官員一直未證實。」

部分媒體採用中央社的通稿,其他媒體則根據原報導各盡所能,同時也或多或少提到一年前的傳聞,例如有媒體指出,「我海軍當時並未否認也未承認」。但整體而言,台灣的媒體似乎患了「集體失憶症」,對於可以在網路上輕鬆找到的既有報導視若無睹。

實際上,去年美軍來台一事,並不是個別媒體發掘的獨家,而是海軍司令部刻意釋出的非正式訊息,結果第二天太平洋彼岸就予以斥責,美國國防部發言人否認有這件事,再隔兩天,我們的國防部也正式否認。

於是,所謂的「美軍已秘密駐台訓練國軍至少一年」,只是證實了一年前被台美雙方的國防部否認的新聞。按理,被戲耍了將近一年的記者,應該會用電話打爆或留言灌爆國防部發言人室,但實際上後者只用一句「不予評論」就搞定。

好萊塢電影《狙擊生死線(Shooter)》揭露了一個政壇慣例:若官方說法是「不予評論」,那麼真正的意思就是「確有其事,不好明說」。於是,媒體又只能玩「猜猜看」的遊戲,例如中央社引述英國經濟學人的報導,指出「美軍派駐台灣早已不是秘密,此時曝光則有向台灣表達支持的意味」,宅神朱學恒的直播中所請到的軍事專家,也表達了相同的看法。

最後,這條新聞是在蔡英文總統接受美國CNN專訪時才獲得確認,而後國防部長立刻強調只是「協訓」而非「駐軍」。接著,《德國之聲中文網》挑明了這條新聞的重要性不在於是否有美軍在台灣,而在於過去40年裡美中兩國就美國軍人在台一事存在「相互默契」,如今「這種保持低調的諒解被打破了」。

蔡英文總統接受CNN專訪。(總統府官網)
總統蔡英文在10月28日播出的CNN專訪中首次證實有美軍在台灣協助台軍訓練。(圖/總統府官網)

結果,台灣民眾得知了一個無關緊要的真相,但也留下一個尙待發掘的關鍵性真相。無關緊要的真相是確實有美軍駐台協訓,而且各種跡象顯示這其實只是持續多年的「例行公事」。尙待發掘的關鍵性真相則在於,到底是為了什麼事情,讓美國從不惜打臉台灣的刻意封鎖消息,轉變為主動透過媒體放出消息,打破美中40年來的相互默契,來表達對台灣的支持呢?而蔡英文總統把這個檯面下的老黃曆端上檯面,究竟又有什麼企圖呢?

遺憾的是,迄今我沒有看到媒體人嘗試回答這個疑問,只有少數沿襲慣例,以閱聽眾投書的形式進行,經常只是反映個人政治立場,而且如同「此地無銀三百兩」那樣宣稱「不代表媒體立場」的「猜猜看」──但這個被官方嚴密封鎖,媒體人不敢嘗試越雷池一步的真相,卻是民眾評估兩岸現況甚或國際情勢的最大關鍵。

迴避真相的傳聲筒式報導

部分媒體人可能宣稱,報導與評論的分際不容逾越,因此上述範例都屬於恪守本分的「忠實報導」。但實際上,以「報導真相」或「維護民眾知的權利」而言,這些範例都只是在完成「迴避真相的傳聲筒式報導」,簡而言之就是「有聞必錄,不動腦筋」,自私自利的輕鬆愉快有之,善盡天職則八字還沒一撇。

雖然衛福部掌控醫療政策與行政大權,而且台灣的醫界大佬一面倒的偏向綠營,但正如史記商君列傳所言,「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而台灣醫學界絕對不缺諤諤之士,嘗試找幾位病毒學專家討論一下有那麼困難嗎?

雖然在政治氛圍的限制下,記者通常無法突破國防部的封鎖,因此無法期待所謂的「內幕消息」。然而,除了引用中央社通稿或自行摘譯華爾街日報內容的第一篇報導之外,至少應該進行後續「猜猜看」的追蹤報導,而且不能是「隨便猜(wild guess)」或「瞎猜」,必須是「有根據的猜測(educated guess)」,也就是運用一定程度的知識或資訊所做出的判斷。

究竟該怎麼做,每位媒體人都心知肚明,但最後展現的結果卻是最糟糕的抉擇:或則全盤接納官方說法,放棄發掘真相的追蹤報導,或則由言論版主編自行斟酌,選擇性的刊出個別學者專家的「猜猜看」投書。

在我看來,上述範例中的媒體報導,完全可以用中央社通稿取代──全部內容都是官方說法,各家媒體只是改個標題,調整一下內文,實際內容毫無差異可言,那麼個別媒體人的貢獻何在?又憑什麼以無冕王自詡?

政治立場差異衍生的亂局

為什麼媒體人會偏愛迴避真相的傳聲筒式報導呢?任何人都可以提出幾個可能的理由,但在我看來,主要關鍵在於下列三個方面。

其一,媒體老闆和媒體人本身都有其政治立場,自然而然的做出符合其立場的選擇性報導,對自己所支持的陣營進行傳聲筒式報導,對自己反對的陣營或則予以忽略,或則進行雞蛋裡挑骨頭的負面報導。這是個人信念、利益、與抉擇所衍生的行為,固然違反了媒體應有的「客觀中立」原則,但可以讓自己、老闆、和特定閱聽眾族群三者皆大歡喜。

許多事件的報導都證明媒體因為政治立場而有所偏頗。例如,獨派媒體對於蔡英文總統的「論文門」疑案,基本上是在初期找到部分否定證據後就以「造謠」視之,對於原始論文不存在和口試委員不合常理的暱名等重大疑點視而不見。又如,近期重啟核四公投辯論中,提案領銜人公開警告反方的台電核能處長可能涉及瀆職,結果獨派媒體千篇一律的以「恐嚇」來譴責前者,對於後者專業立場的髮夾彎,確實可能涉嫌瀆職的質疑聲浪則隻字未提。

這種偏頗意味著,若民眾想要瞭解某個事件背後的真相,那麼就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蒐羅政治立場迥異的媒體報導,然後藉由謹慎而完善的比對推敲來獲得可能的答案。換言之,媒體報導提供的只是「瞎子摸象」的片面觀點,想要窺見真相的民眾,必須自行設法在彼此矛盾的眾多報導中披荊斬棘!

上述二例都是獨派媒體的偏頗,但這種偏頗並非獨派的專利。我印象最深刻的範例之一,是前總統馬英九在競選台北市長時期的一則報導:馬英九孤身蹲在紅磚人行道上,拿起一塊紅磚碎片,做出皺眉沉思的表情──這當然不是報導真相,純粹只是打造形象的宣傳影片!

這三個範例當然不是在履行「報導真相」的媒體天職,遑論「維護民眾知的權利」甚或「監督政府」了。嚴格說來,這類報導都是在對民眾「洗腦」,但媒體毫無質疑的予以刊播,而且顯然是樂此不疲!

以反送中事件為例,媒體可以根據其政治立場操作成下列三種不同的事實。(葉日武提供)
以反送中事件為例,媒體可以根據其政治立場操作成下列三種不同的事實。(葉日武提供)

新聞價值判斷的誤謬

其二,除了自己和媒體老闆的政治立場之外,我們的媒體人對於新聞價值的判斷也太過於粗陋了。這是我在有限的媒體人生涯中獲得的體會,我稱之為「唯名是尚的新聞價值觀」。

那已經是30幾年前的事情了:我奉命報導某學會的年會動態,原因是當時的行政院長會上台致詞,結果行政院長從頭到尾只是低頭念完一份演講稿,全部都是老生常談的官樣文章,完全不值得浪費筆墨。結束後,我拼老命擠出一篇短稿,上繳後才發現,政治版的記者寫了三千多字,幾乎是全文照抄,並獲選為次日第二版的頭條。

我沒有新聞或大傳背景,但我知道我們所謂的「新聞價值」,最重要的研判準則是當事人(含各種法人)的身分地位。用一句嘲諷的話來說就是,「大人物無意放個屁都是新聞,小人物拼死訴冤屈都是垃圾」。

這句嘲諷說明了為何會出現上述事件──行政院長是僅次於總統的第二號大人物,任何公開的言行舉止都是重大新聞,即使是有口無心的念一篇由幕僚準備,純屬應付場面的演講稿也不例外。

不論是在極權或民主國家,「官尊民卑」都是永恆不變的事實,於是在「唯名是尚的新聞價值觀」之下,反映在媒體報導上的就是對執政團隊和公共事務那無比忠實、毫無質疑的傳聲筒式報導。

再以新冠疫情為例。在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主動要求購買並捐贈新冠疫苗時,衛福部先是用各種理由推拖,隨後因民怨沸騰並且拉上台積電之後才獲得同意,但送件後又因為缺了「原廠授權書」而遭到擋關。

奇怪的是,台灣至少有數十位主跑衛福部的記者,但居然沒有人質疑原廠授權書到底是什麼,是否屬於法定事項等等,一切都以衛福部的公開宣示為準──其後有多位在野黨政治人物指出,藥事法和相關法規中根本沒有原廠授權書這件事,但結果都證明媒體人根本不在乎!

這種缺乏思考,只會「複製貼上加微調」,省略基本查證工作的報導,坐實了媒體人那「純屬傳聲筒」的定位──在官員和其他名人眼中,媒體人只是「我餵你什麼,你就乖乖吐出什麼」的免費傳播工具,而且有一堆人搶著幹這個活,根本就是一群微不足道的螻蟻!

最能夠反映這種不對等關係的,或許是深具群眾魅力的美國已故總統甘迺迪所言:我只看副刊,因為其他版面的新聞都是我給的!不難想像,所謂的無冕王,在甘迺迪眼裡算是哪棵蔥!

工作價值觀的扭曲

其三,台灣的企業都強調「效率至上」,用最少的資源做最多的事情,媒體當然也不例外。於是,在最短的時間內繳出好幾條新聞,讓報導篇數或長度達到正式或非正式要求的水準,就變成記者的首要任務,至於比較難以衡量考核的客觀、平衡等理想,以及報導真相等天職,就只能期許等到自己的職位夠高夠穩,不必接受篇數與長度的考核之後,再斟酌當時狀況謀求改善。

遺憾的是,即使當上總編輯,這個期許還是很難實現,理由很簡單──你不必接受篇數與長度的考核,但你的部屬逃不掉,如果要求他們耗費大量時間來改善報導內容,等於是要求他們做到自己無能為力的事情,稍有良心的主管都開不了口。

我知道這個「理想與現實落差」的存在,因此我能夠容忍許多按理不應該存在的報導。例如,許多媒體人每天第一件事就是盯緊手上的網紅名單,因為不論這些網紅的臉書貼文有多麼離譜,都能夠讓自己幾乎不費吹灰之力的繳出一篇甚或好幾篇報導。又如,許多宣稱「網揭真相」的廢文,雖然只是一群鍵盤族在PTT上的隨興發言,不太可能衍生共識或結論,更遑論發掘真相,但媒體人同樣可以藉由複製貼上加微調,輕鬆愉快的繳出一篇最新的報導。

然而,用這種心態來報導重要事務,那麼所謂的「忠實報導」不但只是淪為傳聲筒,而且很可能讓許多人受到傷害,甚或讓自己成為陰謀詭計當中不可或缺的環節。

以股票投資為例,多家媒體在今年8月中旬毫無保留的報導某網紅所言的「貨櫃三雄史上最好」,若投資人因而在當天搶進貨櫃三雄,則3個月會後虧損一成到三成不等(這3個月期間內最高的虧損甚至接近四成),而同一期間大盤卻上漲5%左右!那麼傳聲筒式報導是在扮演什麼角色?幫那位網紅打知名度?還是幫市場主力套殺散戶?

再以選舉期間的抹黑、抹黃、抹紅等等為例。回想一下,一個興票案就讓宋楚瑜跌落神壇,一道電郵門就讓希拉蕊揮淚樧羽,兩者最後都查無不法。那麼傳聲筒式報導是在扮演什麼角色?是恪盡職守的「忠實報導」?還是大人物藉由陰謀詭計縱橫政壇所需的屠刀?

期許無冕王的誕生與擴散!

一般民眾無法直接看到這個世界的表面事件與背後真相,但媒體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這點,也因此「報導真相」才會被視為媒體的天職,也因此能夠「維護民眾知的權利」、乃至於「監督政府」的媒體人,才會享有「無冕王」的美譽。

媒體的天職正如同任何組織的設立宗旨,未能善盡天職的媒體,不論其發行量、收視率、或點閱率如何輝煌,本質上都是沒有存在價值,可以在任何時刻由任何其他媒體來取代的垃圾,甚至可能成為阻礙社會進步的絆腳石。

媒體人應該戒慎恐懼,公僕忘卻服務大眾的使命就成為好官我自為之的米蟲,那麼媒體人忘卻媒體的天職又會變成什麼?把占著茅坑不拉屎當成人生最大成就的自戀狂嗎?

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有兩位,分別來自於和我們一樣投票選出總統,但平均每人GDP遠低於我們的俄羅斯和菲律賓,而且兩人都是勇於對抗國家機器鎮壓,不惜犧牲性命來報導真相的無冕王。

202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穆拉托夫(Dmitry Muratov)與蕾莎(Maria Ressa)(AP)
202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俄羅斯《新報》(Novaya Gazeta)總編輯穆拉托夫(Dmitry Muratov)與菲律賓記者、Rappler網站總編輯蕾莎(Maria Ressa)(AP)

包括我在內,真心歡迎民主政治的台灣人,當然不會苛求媒體人像那兩位勇者一樣的冒險犯難,但應該都會引頸期待媒體人能夠自我期許,當個勇於報導真相從而廣受尊重的無冕王,而不是仰承政客名流鼻息,被這些人視為無需花錢豢養的鷹犬走狗,在社會形象吊車尾的同時,還自以為是在善盡媒體天職,足以和眾多達官貴人稱兄道弟的無腦自戀狂!

*作者為大學退休教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