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解高教與企業人才外流,該從平等主義轉向「馬太效應」

2018-03-02 07:30

? 人氣

台灣高教與民間企業的人才外流仍未止血,圖為台大傅鐘。(顏麟宇攝)

台灣高教與民間企業的人才外流仍未止血,圖為台大傅鐘。(顏麟宇攝)

近日幾則新聞,讓人看得有點觸目驚心─台灣人才外流看起來仍是方興未艾、尚未止血,而且同時出現在公部門(高教體系)與民間企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日前媒體報導台大副教務長康仕仲決定今年9月轉到加拿大任職,原因是「我看不到台灣未來10年有機會」;此外,過去幾乎沒有教授外流的清大,光是今年就有3位教授選擇離開台灣,轉去國外大學任教,去年交大更有兩批人馬是整組團隊被挖角的情況。

民間企業則傳出南亞科有50人被對岸挖角,在此之前,國內科技廠商多次出現如肉粽一樣的整個團隊被挖走,一年多前,鴻海集團下的面板廠群創也有近50名工程師跳槽中國彩虹光電,惹得郭台銘震怒大寄存證信函。

類似情節其實早在10年前就開始上演,情況嚴重到當時的中研院長翁啟惠曾領銜發表「人才宣言」,呼籲政府與社會各界重視人才外流問題,及其對台灣長期的傷害;馬政府曾為此把人才外流視為「國安問題」,研擬留才方案;蔡政府上台後,林全也曾提出政策留才。

這些政策、方案,效果如何,看看公民人力市場的流向,不問可知,留才不成反為流才。原因雖然不少,但最關鍵、最核心的因素還是來自一個簡單的因素:錢不夠、薪資低。

康仕仲就說,他10多年前回台時,剛好「5年500億(新台幣)」計劃開始,有比較多的經費支持教授做研究,他因此做出一些成績。現在想讓自己更上一層樓、拼上世界級,但經費卻被砍為過去的6成,台灣學術環境對於中年學者而言「沒有希望」;而加拿大學校願意給他「從事世界級研究的環境」,他覺得是不錯的機會,決定去試試。

其它外流學者的情況相當類似─交大副校長陳信宏就說,去年交大一名優秀學者,就是考慮到台灣的薪資、退休金都偏低情況下轉往香港發展,另一名教授退休後則是把整個團隊帶往澳洲的大學發展。

至於民間企業被挖角則更是幾乎離不開薪資問題,當對岸提出「以人民幣換台幣」的5倍薪資來挖角時,能淡然不心動者幾稀,更別提不少跳槽者還考慮到對岸的成長性更高、市場更大,機會也更多。

民間企業的人才外流問題,政府較難著力且「相對單純」,就是企業主未能放眼鄰國而嚴重低估員工的市場價值,套句網路上時常用的話:你只拿出香蕉,當然只請得到猴子。專業人才、高階人力其實有很高的跨國性,企業以國內市場行情訂定薪資,只能面對較封閉型的人力市場,而留不住跨國型的高階、專業人才─而且國內的差距與國外已大到堪稱「悲慘」的地步了。

我們可以看看跨國數據,美商韜睿惠悅企管顧問公司曾發佈過亞太地區的跨國高階主管年薪調查報告,4年前,台灣高階主管的薪酬水準,在亞太13個國家中排名就已居第10,不僅輸給先進國的日本、澳洲、同為四小龍的星、港,一些無知者猶視為「低薪資國家」的中國,高階主管年薪超越千萬台幣,遠遠高於台灣的520萬年薪;甚至連東南亞的印尼、馬來西亞、泰國也都超越台灣。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