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變革啟示 香港超越認同危機化解深層矛盾

2014-12-21 15:36

? 人氣

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教授黎熙元認為,回歸之前,由於澳葡政府的管治能力薄弱,各華人團體傾向於用中國官方的權威來參與權力的角逐,聲稱自己為「愛國者」,澳門華人也樂於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這與香港的身份認同很不一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澳門的居民許多都是從中國內地移民過來。二零一零年的人口普查顯示,四成五至四成七的澳門人口是內地出生,回歸之後從內地來澳門定居的人口佔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雖然澳門與香港都經歷了外族的殖民統治,但對比香港人對中國人身份的認同只有三成八,長期研究澳門華人政治文化的余振教授所做的調查中顯示,澳門人中「以中國人身份自豪」佔到了八成,而「以澳門人身份感到自豪」只佔六成五,三分之二的中學生會首先認同自己是中國人。

當然,澳門在回歸後亦有建立國民身份認同措施。仇國平曾在文章中寫道,自二零零四年政府津貼學校舉辦內地交流團,參與交流的學生達數萬人;自二零零八年起政府全額資助學生參加黃埔軍校舉辦的軍事訓練,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通過軍訓,解放軍在他們心目中印象大為提升。軍隊是國家的象徵,當市民對解放軍產生好感,對中國整體亦會產生認同感。

「愛國」一直是澳門人的一塊招牌,但澳門人相信這並不和追求民主對立。八九年六四事件發生,吳國昌等人自稱為民主派並參選立法會,希望突破中國人故意避開民主的話題。自此在二十多年間,立法會中的民主派只有「新澳門學社」翻來覆去的幾個人,包括吳國昌、區錦新、陳偉智,直到近年來有了周庭希、蘇家豪等年輕人的加入。

老牌民主派推動革新

常常被調侃為澳門的「宇宙唯一民主派」的吳國昌一九八二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隨後進入澳門的中國銀行工作,直到八九年的六四事件,吳國昌出來號召市民集會才從銀行界離開,在九二年正式成立「新澳門學社」這個在澳門別開生面的以民主自居的社團。

新澳門學社號召了一批知識分子,包括教育工作者、社會工作者和工程師等,希望能在政策上提供意見。在吳國昌等人從事立法會議員的二十多年間,做了兩件最主要推動民主社會發展的事情。

吳國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希望改變政策,推動免費教育。「當局一開始以為我開玩笑,澳門不用付錢就免費教育,有沒有搞錯?」吳回憶,他提出議案時,時任立法會副主席何厚鏵公開反對,但最後何在任特首時親自推行十五年免費教育。因為推行免費教育並沒有損失既得利益團體的利益,吳認為,如果澳門還是不夠百分之十的人上大學,民主政治從何談起,而現在澳門已經有百分之八十五的大學入學率。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