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欠缺歷史意識及國際觀,才是防疫的破口

2021-08-16 05:50

? 人氣

然而,除了口罩之外,整個防疫的部署,依照過去防治SARS、MERS的應變經驗,至少還需要持續的邊境防堵,及落實三I政策,同時也要積極準備篩檢試劑、防護裝備、呼吸器,以及疫苗等物資。政府放聲宣導已經做了「超前部署」,結果防疫破口卻極可能肇因於指揮中心輕易放寬邊境防堵的作為。台灣COVID-19疫情在今年5月中旬急轉直下後,公衛破口導致雙北重災區醫護體系一度危急,幾個月來各地死亡個案攀升,民眾打不到疫苗,坐困愁城,日常作息與生計境況慘不忍睹。政府所謂「超前部署」之說,不攻自破。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疫情爆發,進入三級警戒,其實比諸多國家晚了一年,即使我們沒有從「遙遠」的歷史中記取經驗,至少也該從「迫近」的國際情勢中學習教訓。但政府光是放棄「武漢肺炎」之說,直到終於願意依循國際規則,改稱「COVID-19」,也耗費足足一年光陰。表面上看,不過就是命名而已,有那麼嚴重嗎?實際上,命名所反映的是意圖,甚至呈現出命名者不言而喻的「世界觀」,顯然在那個「世界」裡,執政權謀及政治攻防,才是核心。台灣雖然向外捐贈了大量口罩,但對於國際社會在公衛及醫護專業中已做對什麼、做錯什麼,似乎沒能成為做好「超前部署」的借鑑。簡言之,無論歷史意識或國際觀,都有殘缺、偏差之虞!

廿一世紀人與人、國與國互動更加綿密,在疫情的映照中,以「同舟一命」形容人類處境,極為貼切。而面對快速變化的未來,已很難做出全知全能的預測。因此,培養歷史意識與國際觀,從歷史省思、國際參照中磨練洞燭機先、慎謀能斷、互助分享、協商共識的視野和能力,成為更為必要的學習重點。我們在學校,教導學生了解歷史、探索國際,用意就在此。

坐擁權力的「大人」們是否願意坦承這次防疫破口的種種失誤,記取歷史教訓與國際經驗,提供正確、充分的訊息給民眾,並傳承給後人呢?若能如此作為,「大人」們還來得及給莘莘學子樹立一個典範。

*作者為諄筆群主筆。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