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億多中國遊客面對全球愛恨

2014-05-01 23:36

? 人氣

王洪超是中國國旅浙江公司的副總經理,他記得他曾經帶過一個三十多人的團去新加坡,在飛機上用餐後,空姐找到身為領隊的他,告訴他這個團的所有食具都收不回來。「旅客認為我付了錢就是我的了。我說這樣不可以,很丟中國人的面子。」最後,食具全部退還了。這個故事發生在十年前,當時的食具還是鐵製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大陸經濟剛開始崛起的時候,就會有很多人在做這樣的事,因為他想帶一些東西回家。」Michelle說。被帶走的物品,大到救生衣,小到安全卡,不一而足。但她也表示,這種情況近年來已經大為減少,讓她印象深刻的,反而是中國人逐步展現的強大購買力,「他們會買煙、買酒、買化妝品,買各式各樣的東西,大包小包的提著」。

在Michelle看來,很多中國乘客的不雅行為,並非出於刻意,只是不能自覺。「因為他在家裏就這樣做,在公共場所為什麼不可以?但是你提醒他之後,他覺得合理,他就會做。」她舉了例子,當有人因為脫鞋腳臭而被投訴後,一般都會穿上鞋或襪子。

「每一個國家剛剛開放、剛剛進步的時候,一定會遇到轉型期,你不可能不會走路就想跑,一定是先從走路開始,慢慢地訓練。」與絕大多數國泰航空的同事不同,來自台灣的空姐Anise並不願意對中國遊客作出任何批評。「有一些人是不知道,你沒有辦法強求他,你必須要教會他,他才會有那個觀念。」

即便如此,Anise對中國旅行團的最好的印象,停留在二零零七年。「那時剛開放可以來台灣觀光,可以出來的單位都是公共機關或者大型私人企業,我相信他們出發之前導遊已經跟他們交代了。那些旅行團的素質非常高。」

歐洲人酗酒鬧事偶有發生

其實在飛機上,不同國家的乘客都會展現出不同的特性,比如歐洲人愛好喝酒,把飛機上的酒都喝光,酗酒鬧事也偶有發生。

付蕭蕭曾比較過中美遊客,在去類型相似的景點旅遊時的行為差異。她的研究通過博客展開,各選取了一百個樣本。「中國遊客覺得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有山就需要有一個故事,否則這個山就沒什麼意思了。我們都喜歡聽導遊講故事,哪怕我們知道可能是為了這個景點編出來的。美國遊客更想享受自然,沒有這種人文痕跡。」

付蕭蕭的研究還發現,吃得好壞,能否吃到稀少的東西,是中國遊客評價行程是否滿意的重要衡量標準之一。相比之下,美國遊客更注重休閒度假,躺在沙灘椅上,有酒精飲料相伴。美國人更願意與當地人交流,中國遊客也會有好奇心,但往往伴隨著一種戒心。「這僅僅是文化上的區別。」她強調。

旅遊學教授蔡利平認為,有必要從文化差異來理解個體行為。他觀察,同樣是在景點拍照,中國人喜歡自己在鏡頭裏,西方人則無所謂。按照某些景點的管理方式,中國遊客的拍照需求就難以充分滿足。「八十年代,外國旅遊團隊到中國去,中國盡量滿足外國遊客的需求。那麼現在中國遊客出來了,他們也會希望旅遊目的地對他們也是這樣。」蔡利平強調:「應該從多個角度分析目前中國遊客的行為,並不是說這就是不文明。文明不文明是根據誰的標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