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怡君觀點:台灣的後真相政治

2021-07-21 06:50

? 人氣

疫苗陰謀論影響了美國新冠疫苗的覆蓋率。(資料照,美聯社)

疫苗陰謀論影響了美國新冠疫苗的覆蓋率。(資料照,美聯社)

國防部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所屬之國家安全研究所日前分析台灣輿情,指出PTT八卦板以「煽動情緒的敘事模式正逐漸占據跟疫情有關的討論,使八卦板作為疫情資訊交流平台的功能逐漸癱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網路科技與資訊互聯網提供了個人發聲的多元平台,帶領人類步入「後真相時代」。「後真相」(post-truth)這個字,根據牛津字典,定義為「在公共輿情討論上情感訴求與個人觀點勝過客觀事實的現象」,簡單來說就是個人主觀感受勝於事實。Post-truth這個字因為英國脫歐公投與美國總統大選,諸多主觀情緒性意見淹沒事實的現象大量湧出,該字使用量暴增2000%,而被牛津字典選為2016年的年度「代表字」(Word of the year 2016)。

雄辯勝於事實、立場決定真相

過去我們相信,真理越辯越明,事實勝於雄辯,但是伴隨著網際網路多元工具興起,單一傳統的資訊來源逐漸被取代,人人能成為鍵盤俠,在網路上串連同溫層捍衛自己的立場與感受,「真相」,逐漸被碎片化、被選擇性採用、被個人主觀立場扭曲。

根據Lockie(2017)的定義,在後真相時代,某人說的是否為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聽者是否願意選擇相信—後真相的真相不是由證據來證明,而是由聽者的價值與信仰來決定。因為在資訊爆炸的後真相時代,人們永遠可以找到片段資訊證明自己的立場是對的。

此外,又可以藉著社群媒體和同溫層組織串連,或透過資訊演算法被餵養立場一致的資訊,進而以自己的主觀意識與願意相信的片段資訊編寫出自認為真相的劇本。這套劇本通常用簡單二分法對喜歡或不喜歡的人事物貼下標籤,於是,「好人」就算錯了也情有可原,「壞人」就算做好事也是別有居心。

這種抽離事實的主觀論斷模式,是為了強化自我認同與社群價值,而不是為了探討真相。因此形成「我願意相信的就是真相,我不願相信的就是謊言」,立場決定真相的怪象。

信者恆信的導演症候群

如果有人告訴你,「新冠疫情是一個世紀大陰謀,有一群人躲在幕後,企圖在全世界人類身上植入晶片,旨在監控人類,而比爾蓋茲(Bill Gates)就是這群人之一」,您會相信嗎?如果這是你未設立場第一次聽到這樣的傳言,你可能覺得太離譜、太誇張了,這種反智鬼扯的劇本誰會相信?

但是若你是親保守共和黨,或是保守基督福音派人士,或是川普(Donald Trump)的支持者,你對這則傳言可能會開始有點好奇。如果你更近一步去了解這則傳言,可能會發現3月時比爾蓋茲在某次採訪中表示,可以考慮使用疫苗證書來分辨有注射與沒注射疫苗者,而這個建議好像可以對號入座。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