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海地,一個長期處在地獄邊緣,出路全被封鎖的國家

2021-07-13 06:10

? 人氣

海地,西半球最貧窮、混亂的國家(AP)

海地,西半球最貧窮、混亂的國家(AP)

台灣為數不多(15個)的邦交國,近來頻頻在國際新聞版面曝光,可惜都是黑暗面的新聞居多。中美洲友邦尼加拉瓜總統奧蒂加為確保連任,大舉逮捕反對黨總統候選人,徹底摧毀民主體制;非洲友邦史瓦蒂尼(史瓦濟蘭)民眾對於國王恩史瓦帝三世高壓統治與貪腐奢華忍無可忍,走上街頭示威抗議。不過最具爆炸性的還是加勒比海友邦海地的「七七事變」:摩依士(Jovenel Moïse)總統7月7日凌晨在私宅慘遭暗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海地與台灣1956年4月建交,雙方來往還算密切。摩依士曾在2018年5月訪問台灣,蔡英文總統隔年7月回訪,那趟「自由民主永續之旅」訪問加勒比海4,唯一「當天進出,不曾過夜」的國家就是海地,可見其「國情」之特殊──連友邦元首造訪都不宜久留。

2019年7月,自由民主永續之旅,蔡英文總統訪問海地,與摩伊士總統進行會談,右為海地第一夫人瑪婷(總統府)
2019年7月,自由民主永續之旅,蔡英文總統訪問海地,與摩伊士總統進行會談,右為海地第一夫人瑪婷(總統府)

海地(Haiti,意為「高山的國度」)其實有許多「第一」與「之最」:除了人盡皆知的「西半球最貧窮的國家」,1804年(清朝嘉慶九年)獨立的海地,是全世界第一個由黑人領導的共和國,第一個廢除奴隸制度的國家,拉丁美洲第一個獨立建國的殖民地;第33位總統杜華利(Jean-Claude Duvalier)19歲接班,是全世界歷來最年輕的總統。

更特別的是,海地還是一樁「歷史上最大規模搶案」的受害者。

西班牙、法國接力殖民統治,壓榨黑奴

1492年探險家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登陸斯帕紐拉島(Hispaniola),西班牙殖民統治隨之而來,滅絕島上原住民,代之以非洲黑奴;1697年西班牙將島的西半部──亦即今日海地──割讓給法國,不變的是遭到殘酷剝削壓榨的黑奴,繼續在農場上為殖民者帶來豐厚利益,但也不時爆發激烈反抗。

1804年1月1日,海地黑人經歷長期奮鬥,終於獨立建國。但是前宗主國法國不甘心口中「肥肉」被奪走,軟硬兼施,讓這個新生的共和國飽受威脅。1825年7月,法國的「砲艇外交」終於奏效,海地被迫同意「賠償」1億5000萬法郎,換取法國承認其獨立國家地位。

18世紀,海地黑奴追求獨立(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18世紀,海地黑奴追求獨立(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奴隸「賠償」奴隸主、殖民者!

1億5000萬法郎,由奴隸「賠償」奴隸主、殖民者,簡直荒天下之大謬,美國維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歷史學者道特(Marlene Daut)形容為「歷史上最大規模搶案」、「這不是外交,這是勒索」。中國在清朝末年遭帝國主義國家魚肉的慘況,海地更早經歷。

雖然賠償金後來打了6折(9000萬法郎),分5筆支付,但還是遠遠超出新生小國海地的能力範圍,它被迫向法國銀行借高利貸償還。這種「喝海水止渴」的財政架構,註定海地無法有效推動基礎建設、教育改革、醫療健保,從根本斲喪國家的發展潛力。海地足足花了122年時間,直到1947年才還清這筆巨債。1947年二戰已經結束,法國已躋身「先進民主國家」,但是壓榨前殖民地依舊面不改色、毫不手軟,將「為富不仁」提升到國家的層次。

以《二十一世紀資本論》(Le Capital au XXIe siècle)一書成名的法國經濟學家皮凱提(Thomas Piketty)估計,今日法國應該「賠償」海地至少280億美元,差不多是海地2020年國民生產毛額(GDP)的2倍,法國GDP的9分之1。

把拉丁美洲當後院的美國

另一個與海地國運息息相關的強權,自然要數把拉丁美洲當後院的美國。海地獨立之初(只比美國晚28年),美國對它頗懷戒心,深恐作為自家「財產」的黑奴會有樣學樣搞革命,畢竟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麥迪遜(James Madison)等開國先賢都是大奴隸主。美國直到1862年才承認海地獨立。不過隨著美國企業染指海地的天然資源與廉價勞力,華府對海地的介入也越來越積極。

1915年7月,時任海地總統薩姆(Vilbrun Guillaume Sam)的獨裁作風引發動亂,他逃進法國大使館,被暴民揪出來活活打死、大卸八塊(相較之下,摩依士總統算是善終)。時任美國總統威爾遜(Woodrow Wilson)於是下令美軍陸戰隊登陸海地首都太子港(Port-au-Prince)。美軍安營紮寨,一待就是19年,將海地降級為附庸國,宛如今日阿富汗的原型。

1915年,駐紮海地的美軍(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1915年,駐紮海地的美軍(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華府維持海地政局穩定,維護美國企業利益

這段期間,美軍努力維持海地政局穩定,維護美國企業利益,鐵腕鎮壓反抗運動。撤軍之後,美國仍是左右海地局勢的關鍵力量,但是對推動海地民主進程、治理機制毫無興趣。1957年至1986年間杜華利父子(François & Jean-Claude Duvalier)遂行恐怖統治,殘民以逞,但華府照樣支持。海地與古巴之間的迎風海峽(Windward Passage)只有80公里寬,讓這對父子檔暴君成為華府眼中的「反共堡壘」。

「保持穩定」可說是華府海地政策的主旋律,小打小鬧無足介意,事情鬧大了再出手整治,像是1994年派兵護送被軍事政變推翻的亞里斯第德(Jean-Bertrand Aristide)總統回國掌權,但那絕對是例外。就在1994年,美國聯邦參議院司法委員會主席接受訪問時說:「無論海地是默默沉入加勒比海,還是突然升高300英呎,都不會對我們的利益造成太大影響。」

26年之後,這位主席當選美國第46位總統,他就是拜登(Joe Biden)。今天,他會如何處理海地問題?除了地緣政治,也別忘了海地2010年大地震與霍亂疫情的重創始終沒能恢復。

對於混亂,海地的民眾應該是身經百戰,但摩依士遇刺仍帶來前所未見的挑戰:今日的海地沒有總統、沒有副總統、沒有正職總理、沒有國會議長、沒有首席大法官;今日海地最有組織、最強大的「機構」不是政黨,不是軍隊,不是警察,而是暴力幫派。

2021年7月,海地總統摩依士遭人暗殺身亡,全國陷入混亂,民眾湧向美國大使館求助(AP)
2021年7月,海地總統摩依士遭人暗殺身亡,全國陷入混亂,民眾湧向美國大使館求助(AP)

權力真空引發權力鬥爭,國家進入「封鎖狀態」

權力真空引發權力鬥爭,代理總理約瑟夫(Claude Joseph)與候任總理亨利(Ariel Henry)相持不下,前者呼籲拜登政府出兵相助,但那顯然是不可能的任務。美國民心厭戰早已是常態,拜登1月上任以來最重要的軍事決策不是動武,而是撤軍,離開鏖戰近20年的阿富汗,讓其中央政府自生自滅。

摩依士生前深陷貪腐醜聞、任期爭議,而且已經開始拆解海地原本就搖搖欲墜的民主體制,但仍然得到拜登政府的支持。摩依士計劃在今年9月26日舉行總統與國會大選,一併進行修憲公投,期望掃除連任障礙,大幅擴張總統權力,用心路人皆知。現在呢?一切都成了問號。

約瑟夫在摩依士遇刺當天接掌政權時,宣布國家進入「封鎖狀態」(état de siège),倒是很符合海地的現況:一個從內到外,出路全被封鎖的國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