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中國經濟放緩、美國過熱,中美經濟兩樣情

2021-07-16 07:30

? 人氣

人行降兆釋出1兆人民幣的長期資金,代表中國對經濟放緩的憂心。(資料照片,AP)

人行降兆釋出1兆人民幣的長期資金,代表中國對經濟放緩的憂心。(資料照片,AP)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上周五中國人民銀行宣布15日起全面降準,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釋出1兆人民幣的長期資金時,外界就猜測中國經濟由高速變成走緩,本周公布第2季經濟成長率為7.9%,雖然符合預期,但已明顯放緩。相較於擔心通膨再起的美國,顯然中國更憂心的是經濟放緩,中美經濟的兩樣情及貨幣政策的背離,代表的是受疫情干擾的全球經濟將更為複雜難解了。

根據人行的說法,這次降準是為了「優化金融機構的資金結構,更好支持實體經濟」,藉著釋出資金「增加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的長期穩定資金來源」,,特別是要引導金融機構積極「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

用白話文來講,就是人行擔心、也發現經濟有放緩跡象,才要降準釋出資金、刺激經濟。與此同時,美國經濟則是被認為正「攀上顛峰」,經濟是否過熱進而讓通膨再起,反而成為關注焦點。

由於受到去年疫情的干擾,許多國家經濟運行情況與表現,都偏離正常軌道出現特異現象;例如中國去年首季嚴重衰退6.8%,4月還降準刺激經濟,但在疫情控制後即快速反彈,而因當時許多國家經濟封鎖、生產受挫,讓中國的出口大好,不論是出口或是GDP占全球比重都增加。今年首季成長率因去年基期低出現18%的高成長,人行貨幣政策朝向緊縮,但半年不到又再次朝向寬鬆。

美國的經濟在經歷去年的衰退後,今年隨著拜登上台後數兆美元的大手筆財政政策,加上疫苗注射率持續提高到近6成左右,部份州注射率更高達8成,經濟解封、生產復元後,美國經濟迎來最大的反彈,首季成長率達6.4%,第2季預估可達9.8%,今年成長率預估可達6-7%。

以美國經濟的規模,第2季如果真能創造近兩位數的成長率,雖然同樣有去年基期低的因素,但還是非常驚人,也因此外界都預測美國經濟已到頂峰;與此同時,5月通膨飆上5%,也讓通膨是否再起的爭論不斷,聯準會雖然按兵不動,但從公布的褐皮書可看出,內部對通膨問題是有爭論與憂心,本周公布6月通膨數據則再上揚為5.4%。

正是這股情緒─中國經濟已放緩、美國經濟又已見頂,影響著金融市場,讓上周全球股市下跌,而中美經濟情勢的差異,也讓兩國央行的政策走向相反:至少短期如此,對觀察者與市場而言,這種情況又顯得更複雜。

對中國而言,在各國經濟與生產逐漸復元後,原先「一支獨秀」帶來的出口高成長率將逐漸回歸正常,這時會更容易凸顯的反而是中美貿易戰持續、歐美的經濟圍堵與孤立等負面因素。雖然今年成長率預測可達8-9%的高成長率、出口成長率也維持兩位數成長,但實際上去除去年衰退因素之後,真正的成長率只有5%多,也就是說:這是一個稍低於維持就業需求的6%的成長率,出口成長率也逐漸很下走,因此官方必須重回「保增長」的刺激經濟之路。

美國情況則是經濟虎虎生威,雖然有人擔心第2季就見頂,但其實接著的第3、4季還是維持5%以上高成長,因此成長不是大問題,反而是通膨因素更讓人擔心。再者,從疫情開始重創經濟,聯準會就以降息、零利率、購債、QE等各種手法全力支撐經濟,相較之下,人行即使在去年經濟最糟糕的時候、及之後的復元期,在貨幣政策上都相當保守,因此現在較有餘裕出手刺激經濟。

至於未來的發展,從過去幾年增長放緩,中國都能「忍住」不推動大手筆的財政與貨幣擴張政策來看,這次屬「定向」降準後,應會暫時收手觀察,特別是出口成長走緩後,內需(所謂內循環)到底能發揮到什麼程度、是否會不足到需要更大型的財政政策支撐,是影響政策走向的主因。只是,所謂的「出口成長走緩」,是指從原來的4、5成以上的成長率,降到2、3成,如中國6月出口成長率32.2%,優於5月的27%。

不過,上半年內需對經濟的貢獻高達80.9%,對中國經濟而言應該是一個好消息,因為顯示其韌性、可持續性更強;而在主要港口擁塞情況下,6月出口仍能增長3成,很可能也代表中國出口商品的議價能力提升。

而美國方面 經濟成長無疑慮,去年原本認為要2-3年,GDP才能恢復疫情前水準,但現在的估計是今年第3季即可復元,因此其重點在通膨疑慮,如果未來幾個月通膨數字居高不下,原本預期明年才會啟動的升息周期,可能被迫提前到今年底前啟動。

雖然聯準會主席鮑威爾本周在國會聽證會上,反覆強調通膨是短期現象,但外界更要注意的是:與此同時,他也說「必要時聯準會將毫不猶豫地提高利率以控制通膨」,在股市已居高思危之際,其對股市、新興經濟體、全球金融市場的衝擊,將會是再次挑動全球市場的重大變數。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