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效研習,如何促進有效教學?

2013-12-06 10:56

? 人氣

因應十二年國教,教育當局意識到升學制度的改變不是唯一,教學品質的提升才是根本。從中央到地方,紛紛開增研習為教師增能,期望做為改善教師素質的第一個跨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最有名的必修研習是十二年國教五堂十八小時的課(以下簡稱「五一八」),包含十二年國教基本理念、有效教學、差異化教學、多元評量、適性輔導等。除此之外,還有八小時的補救教學研習、每個學校都要有人參與的分組合作學習計畫等。

地方政府也有自己的發展方向。嘉義市全市推動「學習共同體」、新北市和台北市也以計畫激勵學校推「學習共同體」;高雄市投入許多資源推動閱讀理解、PISA的批閱及出題增能等。

但一堆「由上而下」、沿用傳統教學方式、忽略教師和教學現場需求,同時又要檢核「達成率」,期望短期內造成大改變的密集研習,動機良善卻造成負面效應,讓第一線教師聞「研習」色變。

「研習實在太多太雜了,」宜蘭縣國教輔導團輔導員吳月鈴曾為了研習氣氛的改變,在部落格痛心寫下:「十二年國教開始後,不斷看到老師參加研習後發出嘆息或咒罵聲,感覺研習氣氛改變了!我知道罵人的老師都是很認真、很上進的老師,他們不是排斥研習,只是厭惡浪費生命的研習!」

現行研習的4大痛點

從上到下,從政府到地方,沸沸揚揚的辦起研習,每個人都使出渾身解數,為了在這一波教育改革中改變教學現場。但是品質還沒看到,卻聽見哀號遍野,問題何在?

痛點1:必修過多,不夠還要補

中央的、地方的、學校的、議題宣導的……老師要應付的「必修研習」很多。很多受訪老師坦承「真的是應付」,例如某些研習要求一定要觀看指定的影片,偏偏影片不一定回應研習主軸,「我就在休息時間放影片,請老師們坐好讓我拍照,好做檔案交代,」一位常到各處演講的老師坦承。

在苗栗任教的方依瑋(化名)攤開這一年的教師研習時數,包含線上研習總共兩百四十二小時,其中五十二小時是「必修」。以一年十二個月來算,平均每個月有二十小時的研習,其中超過四小時是被規定的必修課。

吳月鈴很能同理老師們的抗拒,「規定的、沒規定的,統統湊在一起,好多。搞得現場老師很焦躁,一直在算自己時數夠不夠。有時候因為排課關係,不夠也沒辦法補。所以我們自然科的多元評量研習,會出現國文科老師,來補時數。」

痛點2:類別太雜,和教學脫鉤

因應政策而生的、課綱規定要的、各種法令要求的、各地方或各校發展教育特色的……研習的名目多如牛毛。任教國中國文科的方依瑋今年必修研習五十二小時中,有七小時的書法課,記者睜大眼睛:「寫書法?」「我也很納悶,國中生已經不寫書法了,可是課綱好像還有,」方依瑋說。

痛點3:由上而下,忽略現場需求

「研習很多,但是裡頭我需要的研習不多,」曾在英國劍橋大學ESOL考試院「全球英語教師徵文比賽」中,入選全球前五名的桃園縣潛龍國小英語教師蔡佩錦舉例,「國小英語教久了,每天用的都是寶寶式的英語,英文能力急遽退化。

◎ 延伸閱讀:

首次初任教師研習 為何1/4教師缺席?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3414

宜蘭教師的學習革命—揪團來研習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2094

十二年國教新挑戰:搶救「無動力世代」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1634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