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臺灣經濟大衰敗之密的否義與正義

2017-12-27 07:10

? 人氣

第一號肇致臺灣奇蹟經濟大崩潰的關鍵變數是:投資太少、台資衰減以及內外資的大撤退大移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自從2000年以來,臺灣投資部門「既有投資大外移了,新生投資卻青黃不接」的趨勢現象,對於臺灣經濟動能「從根本破壞」的影響最深刻最沉重。

新生投資青黃不接的累退凋零效應

其中影響最深遠的莫過於「創新創業投資」在臺灣大縮水問題,而事實上這個問題所真實映現的是,兩個方面短絀與缺席:一方面是R&D投資嚴重遞減弱化,既削弱了新產業科技的精進創新機會,也削弱了既有產業的轉型向上機會,以至於削弱了整體臺灣產業經濟對外競爭力;二方面則是創業投資的嚴重遞減弱化,尤其是新世代創業的萎退,情勢最為嚴峻也對可預見未來臺灣影響最為深遠。

早在1960到1980年代之間,臺灣的「企業家精神排比(entrepreneurship)」,也就是新世代創業熱潮之盛,高居全亞洲首位,也促成了臺灣成為全世界中小企業發展最蓬勃最繁榮國家美譽,在當年時代也促使中小企業產值高占GDP比重達四成以上,外貿貢獻率更高達七成五以上,可惜是「臺灣錢淹腳目」時代表徵的最關鍵功臣,臺灣貧富差距也因此大為縮短。

可是最近25年來,臺灣的企業家精神排比已從1990年代首位落至四小龍之尾,更到2000年以後,在整個亞太區域排比更淪落到祇贏過孟加拉而已的悲慘地步;中小企業家數及經濟表現亦洵非過往所堪比擬,1960~1980年代所既有的中小企業,早已經因為「臺灣企業平均壽年僅為9年」的宿命因素,以致大巨量減少,老一代SME既凋零,新世代SME又不出,當然呈現出今天這種國家經濟表現高度畢集於大型企業身上,國民就業機會銳減,社會貧富差距也為之急遽擴大。

儘管李林報告看到了越是大型企業其占GDP份額比重越是跳躍膨脹,但這些大型企業的規模經濟性與範圍經濟性,一旦拉到全球競爭市場框架上,根本都祇不過是大巫與小得不能再小的小巫之對比,相對於近幾年南韓國際地位的勁升,益發凸顯近二十年臺灣經濟吸引力與全球競爭力越來越不入流的關鍵所在。

因此,在這樣子的背景條件之下,李林報告的建議以及臺灣社會民粹的主張,還口徑一致的要極力仇富反商到底,則如此一來,除了把臺灣擰成均貧社會之外,實在看不出究竟會對臺灣的國際實力地位與全體國民福祉提升,帶來任何好處。

「一味廉價社會化」的錯誤總體經濟政策

第二個肇致臺灣經濟大衰敗變數,是「一味廉價社會化」的錯誤總體經濟政策。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整個國家總體經濟政策即從既往升級競爭力主軸,一古腦轉為高度內向自守自我保護主義主軸的「一味廉價社會化」錯誤總體經濟政策路上走,最典型的莫過於霸道中央銀行所一意僭越孤行的「廉價貨幣政策」「低廉物價政策」「低廉房價政策」「廉價利率政策」,無一不是讓台灣經濟社會各個關鍵部門造餅機制全面無法升級進步轉型變革的絕對錯誤總體經濟政策。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