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臺灣經濟大衰敗之密的否義與正義

2017-12-27 07:10

? 人氣

作者認為《未竟的奇蹟》所說台灣經濟奇蹟已衰敗是事實,但提出的藥方卻不正確。(盧逸峰攝)

作者認為《未竟的奇蹟》所說台灣經濟奇蹟已衰敗是事實,但提出的藥方卻不正確。(盧逸峰攝)

大輪政「轉型正義(不正義)」之下,臺灣經濟究竟日日新好抑或更加頹退衰敗?在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眼中,既已出現了極端不同的看見與看不見之相左差距。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給蔡英文一記直面大打臉

當蔡英文正歡說樂道政經治國表現一片看好,中央研究院卻用報告大聲示警:臺灣經濟奇蹟崩潰時刻已然來到!這當然立即引起普遍社會的極大震撼與驚覺。不過,在這兩極感覺與看法之中,各自對於臺灣經濟現況觀測與解讀,是否真正依本於「事實經濟正義」或是「事實經濟否義」?倒該具實與予深刻檢視探討。

蔡英文從2017年第二季起,幾乎在所有公開場合都不忘聲聲句句鼓吹,當前臺灣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是如何又如何積極正面邁步轉進一片大好局面情勢,因此要求企業界領袖要趁勢大力加碼投資臺灣,社會大眾應該對臺灣未來前途要更有信心。

不過,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兩位新生代社會學者李宗榮、林宗弘,卻在十二月號天下雜誌發表耗時三年才完成的一份調查報告,要為「臺灣經濟大衰敗大揭密」,報告率直認定臺灣政治、經濟、社會全面頹退衰敗,「臺灣奇蹟經濟」已然告終,展望未來,祇會更壞,不會更好。李林報告,不啻給予蔡英文一記最直面打臉。

制度經濟問題肇致機構性大衰敗?

在李林調查報告結論中,很明白確定:臺灣經濟已然全面大衰敗。

整個研究報告歸納調查結果發現,臺灣之所以會在短短二十年間從「奇蹟經濟」垂直墬落到「衰敗經濟」的極不良地步,主要出於四大原因:

一是,政府經濟管理政策失能失敗,國家經濟政策及國是經營管理淪落於失能失速失格的單一官僚機制,以至國家發展大衰敗;二是企業大型化財團化商業化資金掠奪化,經濟產業界兩極發展畸形化,在龐然大型化財團一端,經濟市場業務集中度越來越高卻又是獲利越薄越低,馴至一般庶民階層完全看不見吃不到;三是三角貿易當道,其所引申的「葉克膜經濟」,肇致中小企業發展無門而萎縮,生存空間漸進縮小,乃至在青澀階段就已迭遭市場競爭蹂躪迫害而夭折,遂全面變成遍及社會的典型「碎片潦倒經濟體」;四是經濟機構家族化傾向越來越嚴重,整個國家社會福祉,都遭少數有錢家族給把持、給啃食殆盡,越發拉大貧富差拒。

揭開這四項「臺灣經濟大衰敗」之密,李林斷言這已是臺灣經濟奇蹟崩潰時刻。這是國內最高研究機構的社會學家針對臺灣經濟發展現況的「揭密」分析針砭,當然與經濟學家之眼所見容或不同,但是對於結果敗象的認定,則相一致。

高度馬克斯主義左傾的救經濟要方

基於這四個重點,比較高度偏向社會面現象癥結症候觀照的調查與發掘揭密,李林二人組遂因此提出五個必要搶救當前臺灣經濟大衰敗苦難的千金要方:

第一要方是,立即阻斷三角貿易型態,才可以防制臺灣繼續「葉克膜經濟化」;

第二要方是,避免寬容單一官僚制定經濟政策,尤其是繼續制訂高度傾向富人商人的經濟發展政策;

第三要方是,杜絕給予工商界減稅措施,必須持續漸進提高最低工資;

第四要方是,擴大恢復稅基,應該大幅提高富人稅。

第五要方是,擴大福利國家政策。

針對這五項高度內向封閉性馬克斯主義左傾的「救臺灣經濟」藥方,精研國際實證發展經濟學的制度經濟學家則剴切認為,這份報告指陳「臺灣經濟大衰敗」,確是當前經濟社會結果面貌,固然與主政當家的統治者蔡英文描畫之所謂相左,但的確是最近二十年來現況事實表敘,祇是對於「臺灣經濟大衰敗」的咎因分析,李林兩位左派社會學家與自由市場經濟學家在調查過程分析因果先後重點取向,以及會與不會主觀「畫靶射箭」立意策略方法抉擇,雙方出發點本就有極大不同;左派社會學家強調重分配優先的大政府福利國家意識型態主導,而市場經濟學家則強調創新造餅優先然後公正分餅其後的大市場競爭力國家意識型態為主導。

以致李林調查報告的結論與建議,基於悖違市場自由開放理則的「否義」發現,推演無效無實際用處「否義」解方,當然讓主張小政府的自由經濟學家難以苟同。

從基本面解讀臺灣經濟大衰敗之密

也就是說,中研院李林調查研究分析,本質上都立基於一般社會學家觀察取向,尤其是以今天極端左傾思維當道的社會主義專家之意識型態執著觀點與方法論,祇侷限察看經濟社會的分配均等性,進行方法途徑與最終餅分結果的檢視批判,祇顧餅之所應去,完全不顧餅之所由來,完全無視於國家社會造餅機制的穩健性,以及造餅動能之強弱優劣與持恆永續性的必要,乃至對外競爭力維繫的絕對必須,其所因此作成如此發現、結論與政策性「否義」建議,固在意料之中,不足為奇。

倘若要針對今天臺灣經濟大衰敗根由,進行情境因果之「正義」揭密,則務必要從自由市場競爭經濟學的全方位視角與解構分析方法論,宏觀遍看臺灣經濟體能的生存循環,從供給面的投入產出機制,到需求面的傳輸配置機制,關於實力能力以及其生產力競爭力過程段落的每一環節效能(effectiveness)效率(efficiency)態勢狀況,以其結構比效應權重排列要項分析,必有截然不同發現與結論建議。

臺灣「經濟病夫化」的政經變數衝擊

根據過往50多年長期實務觀察研究臺灣經濟社會演進發展過程變化,最能貼近看清今天臺灣經濟大衰敗真實原因,是出於國家造餅機制敗毀的患寡所致不均,而非不均肇致總體寡欠,是出於資源供給面的投入斷絕而市場需求面去化無路;所以今天要在意「臺灣經濟大衰敗」因果揭密的,不該是用仇富反商的意識型態,強加富人商人「剝削致窮」「拉大貧富不均」於罪,也不該用文青語言粉飾太平,而是要認真認份地面對「臺灣經濟大衰敗」的「經濟病夫化」政經變數衝擊效應。肇致近二十年臺灣經濟大衰敗的底層變數,最主要是緣於四個關鍵構面變化。

第一號肇致臺灣奇蹟經濟大崩潰的關鍵變數是:投資太少、台資衰減以及內外資的大撤退大移出。

自從2000年以來,臺灣投資部門「既有投資大外移了,新生投資卻青黃不接」的趨勢現象,對於臺灣經濟動能「從根本破壞」的影響最深刻最沉重。

新生投資青黃不接的累退凋零效應

其中影響最深遠的莫過於「創新創業投資」在臺灣大縮水問題,而事實上這個問題所真實映現的是,兩個方面短絀與缺席:一方面是R&D投資嚴重遞減弱化,既削弱了新產業科技的精進創新機會,也削弱了既有產業的轉型向上機會,以至於削弱了整體臺灣產業經濟對外競爭力;二方面則是創業投資的嚴重遞減弱化,尤其是新世代創業的萎退,情勢最為嚴峻也對可預見未來臺灣影響最為深遠。

早在1960到1980年代之間,臺灣的「企業家精神排比(entrepreneurship)」,也就是新世代創業熱潮之盛,高居全亞洲首位,也促成了臺灣成為全世界中小企業發展最蓬勃最繁榮國家美譽,在當年時代也促使中小企業產值高占GDP比重達四成以上,外貿貢獻率更高達七成五以上,可惜是「臺灣錢淹腳目」時代表徵的最關鍵功臣,臺灣貧富差距也因此大為縮短。

可是最近25年來,臺灣的企業家精神排比已從1990年代首位落至四小龍之尾,更到2000年以後,在整個亞太區域排比更淪落到祇贏過孟加拉而已的悲慘地步;中小企業家數及經濟表現亦洵非過往所堪比擬,1960~1980年代所既有的中小企業,早已經因為「臺灣企業平均壽年僅為9年」的宿命因素,以致大巨量減少,老一代SME既凋零,新世代SME又不出,當然呈現出今天這種國家經濟表現高度畢集於大型企業身上,國民就業機會銳減,社會貧富差距也為之急遽擴大。

儘管李林報告看到了越是大型企業其占GDP份額比重越是跳躍膨脹,但這些大型企業的規模經濟性與範圍經濟性,一旦拉到全球競爭市場框架上,根本都祇不過是大巫與小得不能再小的小巫之對比,相對於近幾年南韓國際地位的勁升,益發凸顯近二十年臺灣經濟吸引力與全球競爭力越來越不入流的關鍵所在。

因此,在這樣子的背景條件之下,李林報告的建議以及臺灣社會民粹的主張,還口徑一致的要極力仇富反商到底,則如此一來,除了把臺灣擰成均貧社會之外,實在看不出究竟會對臺灣的國際實力地位與全體國民福祉提升,帶來任何好處。

「一味廉價社會化」的錯誤總體經濟政策

第二個肇致臺灣經濟大衰敗變數,是「一味廉價社會化」的錯誤總體經濟政策。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整個國家總體經濟政策即從既往升級競爭力主軸,一古腦轉為高度內向自守自我保護主義主軸的「一味廉價社會化」錯誤總體經濟政策路上走,最典型的莫過於霸道中央銀行所一意僭越孤行的「廉價貨幣政策」「低廉物價政策」「低廉房價政策」「廉價利率政策」,無一不是讓台灣經濟社會各個關鍵部門造餅機制全面無法升級進步轉型變革的絕對錯誤總體經濟政策。

「一味廉價社會化」錯誤總體經濟政策的堅持執行22年結果,讓臺灣變成為國際競爭力市場上最廉價經濟體,低價廉價到了無人願意投資營運、增員擴張,就業機會緊縮、薪資停滯、民生消費低宕、經濟信心蕩然,國民福祉為之銷蝕。

錯誤總體經濟政策的堅持,根本難脫今天「臺灣經濟大衰敗」的咎因罪責。

第三個是肇致臺灣經濟奇蹟大崩塌的變數,是李扁掌政之後,尤其2000年來,由政府當家主政者所極力領頭帶動的「經濟鎖國政策」及「超額過度義和團式的臺灣型極端勞動保護主義與環境(生態)保護主義」的作祟,乃至因此引申形成的「經濟發展鐵幕」所全面肇致的,在這一近乎瘋狂式的「夜郎自大症」併發症,竟逼使二十年來臺灣工商產業部門「創新商業化」及「產業產業化與國際市場化」,均告悉數失能,乃至徹底失敗,在這樣的背景狀況之下,臺灣經濟不大衰敗也難。

「經濟鎖國」與「仇富反商民粹治國」的惡性共振劣效應

第四個肇致臺灣經濟大衰敗的變數,是2000年政黨大輪政之後,陳水扁引領「社會仇富反商意識型態民粹」之極端強烈激化,形成一股大翻轉經濟社會體質的全新變數,不但裂解了社會的和諧穩健,裂解了族群共處調和協作的良好傳統,扭曲了政府真正公平正義施政的優秀慣性,甚至也改變影響了學術研究的取向與重點,加速臺灣社會走向極左的「共產主義化」道路,也加速了臺灣經濟淪落到「全民均貧小社會」的陷阱漩渦中,臺灣經濟不因此大衰敗才怪。

必須調頭轉向先求富強次謀均衡分配策略之路

中研院李林報告的極度左派思維政策建議,不但翻轉改變不了當今越來越發嚴重的「臺灣經濟大衰敗」問題,恐怕還更會惡化了經濟頹退衰敗的「經濟病夫化」。

如何改用民主政治社會自由開放經濟學思維與策略作法,恐怕才是救臺灣經濟所真正必要的良方解藥。而讓中國經濟在短短三十年改革開放就肇致「中國崛起」的鄧小平革命,不失是當今臺灣社會最應該思索借鏡的可參考良策:從一開始,鄧小平就強烈主張,國家經濟必須先富起來、先強起來,到了真正繁榮強盛之後,再來檢討貪腐敗德分配不均不等不公不義問題,才有可能既可無傷國力競爭力,卻又能夠真實帶來全社會均榮盛、均富足的較高水準國民福祉。

這應該才是揭「臺灣經濟大衰敗」之密,找「經濟去病化」要方的真正箴言。

*作者為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