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正義背後的陰影與實像─戰後城鄉發展與田僑仔:對徐世榮台灣農村土改論述的批判總綱(4)

2018-01-12 05:20

? 人氣

徐世榮曾坦言,他的土改研究和訪談,是希望重新理解這群被國民黨政府刻意指認為「地主」的人,在土改後,他們生命和家族遭逢的悲慘命運,透過去聆聽地主們的訴苦心聲,讓台灣社會藉此反思,而他個人期盼能永不再發生這樣土地掠奪的悲劇(徐世榮,2009:148;徐世榮,2016:自序)。作為徐眼中國民黨政權戰後土地掠奪史的第一批犧牲者,這些舊地主-「台灣黑五類」究竟訴說怎樣悲慘命運,這些苦痛投射出的狀態,是否能呼應徐企圖架接從戰後土改到當前土徵過程裡,面對國家暴力時,地主應展現對土地的家園情感和愛鄉土精神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如徐反省的,相較受土改影響的舊地主戶數約有十萬戶而言,台灣學界至今對這批舊地主研究成果完全不成比例,但仍有前人為這重大結構轉變留下有限紀錄。在受戰後土改影響舊地主訪談成果裡,有兩組記錄可作參照,首先是歷史學者張炎憲在1990年代針對台北縣地主的訪談,其次是地政學者徐世榮在2008、2009年前後針對北部和西部地區地主後代的訪談(張炎憲,1996;徐世榮,2009)。這些對地主訪談分別觸及對國民黨政府推動土改評價、土地徵收放領的過程、對地價補償不公的批評,及對土改政策的訴苦等問題。我認為藉由考察舊地主訴苦的紀錄,可探討與回應,究竟土改對地主們意味著什麼,土地徵收對他們生命與家族造成的衝擊又是什麼?

限於篇幅,此處討論將集中在地主對受土改衝擊後的影響與訴苦。根據我的整理,張訪談十八位舊地主,有十位正面訴說土改的衝擊與苦痛,其中有八位談及地價補償的不公,有七位聚焦在土地增值利益分配的相對剝奪感;而徐訪談十二位地主,有八位訴說地價補償的不公,有五位談及土地增值利益分配的相對剝奪感。綜合這二十四位訴說土改影響與苦痛的地主訪談,竟沒有人明確論及土改的土地掠奪,對其家園情感和鄉土精神扼殺和傷害,但卻有高達二十一位(87.5%),集中在訴說對地價補償和土地增值利益不公不義的問題,而這些舊地主訴苦背後反映的怨嘆,多是對土地補償不等值的經濟利益,及喪失土地產權背後,在戰後城鄉發展過程間失去土地長期增值利益的交換價值,及對受到土改影響後舊地主與佃農階級與經濟地位徹底翻轉的不滿。

以下援引舊地主訴苦的兩個片段,呈現地主對國民黨政府推動土改的不滿,主要聚焦在土地的經濟利益與交換價值:

當時的觀念不管是地主還是佃農都是要保留好的土地,離家比較近的,在這個情形之下,比較遠的一定是放領,第二點就是說你住在這附近,結果想不到比較遠的地方後來都市計畫,那裡比較有價值,保留的都比較沒有價值,就是這樣來的,這裡還是農業區,結果比較遠的反而都市計畫。但是農業社會還沒進到工業社會的時候,大家選土地,都選水比較好,比較平,結果到現在還是不能變,反而比較不好,比較沒水的,現在都變成比較有價值的地。結果地主保留大部分都是地形比較不好,比較好的都佃農佔去了(徐世榮,2009:146)。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