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文觀點:「中國」的兩重涵義與公正詮釋「九二共識」

2021-04-21 07:10

? 人氣

2005年4月國民黨主席連戰赴中國訪問,與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會面。「連胡會」影響最大的是,國共兩黨把「九二共識」視為兩岸關係基礎。(資料照,郭晉瑋攝)

2005年4月國民黨主席連戰赴中國訪問,與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會面。「連胡會」影響最大的是,國共兩黨把「九二共識」視為兩岸關係基礎。(資料照,郭晉瑋攝)

4月14日,大陸國台辦舉行例行新聞發佈會,針對有關(香港)歷史教材的提問,馬曉光稱,1949年國民黨政權在其發動的反人民內戰中失敗,退居臺灣島,從此喪失了代表全中國合法政府的地位,這是不爭的歷史事實。隨後,(臺灣當局)陸委會以及國民黨方面駁斥,並認為大陸的觀點不利兩岸發展有意義的關係。4月15日,美國前參議員陶德在臺灣邀約朝野立委會晤,立委們交鋒「九二共識」話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九二共識」語境,有「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某種表述,台灣各方對此存有爭議,但一致堅持「中華民國是主權國家」,那麼,怎樣解剖這兩種觀點?

那就回到1949年,去瞭解中華民國發生命運沉浮的時空背景,逐步闡發「中國」的涵義,探究海峽兩岸激烈爭執的原因。

「政治國家身份地位和法統」是兩岸政治衝突的根源和本質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投降,1945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光復臺灣。1946至1949年,中國發生重大事件,一是在1946年11月15日至12月25日,中華民國召開國民大會,是為「制憲國大」,制定了《中華民國憲法》,隨後的1948年3月29日至5月1日,國民大會召開,是為「行憲國大」,中心議題是選舉總統和副總統,5月20日,蔣介石、李宗仁就任國民政府總統和副總統;二是國共全面內戰,1949年經過短暫的、失敗的北平和談,最後,中共取得內戰的勝利。

中共信仰馬克思主義,認為其領導了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有別次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中共認為中華民國是資產階級共和國,中共於是在大陸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1949年9月,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舉行,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體、政體」均區別於中華民國。當時已在臺灣的陳誠(於1948年被中華民國政府任命為臺灣省主席),指責大陸方面「召開偽政協會議,變更國體,廢棄年號,偽造國旗」。1949年10月,中華民國政府已遷至廣州,後又遷往重慶、成都。

1949年11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周恩來總理,致電聯合國秘書長賴伊和第四屆聯大主席羅慕洛,鄭重申明:國民黨當局已經喪失代表中國人民的任何法律的與事實的根據,絕對沒有代表中國人民的資格,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才是代表全中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當時,在聯合國代表中國的是中華民國,海峽兩岸在聯合國展開了疾風暴雨式的「中國代表權」之爭,並在國際上進行外交爭奪戰。1949年12月,中華民國政府由成都遷往臺灣,自此,海峽兩岸分治,由兩個政治實體分治海峽兩岸。1950年3月,蔣介石在臺灣根據中華民國法統,重建了中華民國政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