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文觀點:「中國」的兩重涵義與公正詮釋「九二共識」

2021-04-21 07:10

? 人氣

(三),指王畿,《周禮.大司寇》:「凡害人者,置之圜土而施職事焉,以明刑恥之,其能改過,反於中國」。《左傳》昭公九年:「允姓之奸,居於瓜州,伯父(晉)惠公歸自秦,而誘以來,使偪我諸姬,入我郊甸,則戎焉取之,戎有中國,誰之咎也?」西周王朝的郊甸可以稱為中國,承此例,諸侯列國的郊甸也可稱中國。於是,中國的地域範圍進一步放大,即從城圈之內而城圈之周圍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四),指天子直接統治的地區,《詩經.大雅.桑柔》:「天降喪亂,滅我立王,降此蟊賊,稼穡卒癢,哀恫中國,具贅卒荒,靡有旅力,以念蒼穹」。詩中的「中國」是指周天子直接統治的地區。

(五),指諸夏國家,周天子的直接統治區稱「中國」,分封的諸侯列國——諸夏,也稱中國,中國就成了周與諸夏的總體。《左傳》成公七年:「中國不振旅,蠻夷入伐而莫之或恤,無吊者也夫」。《詩經.小雅.六月》毛《序》:「《小雅》盡廢,則四夷交侵,中國微矣」。《春秋公羊傳》僖公四年:「夷狄也,而亟病中國,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三處中國,與四夷相對而言,亦指諸夏國家。當中國的涵義由周王朝的直接統治區擴展到諸夏時,就為中國發展成諸夏列國全境的稱號奠定了基礎。

(六),指地處中原之國,諸夏國家相對於四夷都統稱中國,但畢竟位置有遠近,文化有高低,所以,諸夏國家內部有區分。處在黃河中下游兩岸以至江淮地區的、文化高的諸侯國,往往不承認位置遠、文化低的諸侯國為中國。《孟子.梁惠王》說齊宣王曾經「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中國」是指中原國家。《戰國策.秦策》范睢說秦昭王:「今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也」,韓國、魏國在當時被視為中國。《戰國策.秦策》公孫衍謂義渠君:「中國為有事于秦……居無幾何,五國伐秦」,五國是齊、宋、韓、趙、魏,也被認為是中國。

所以,「中國」的涵義是反映地域,而「中國」範圍一直在擴大。《戰國策.趙策》記公子成諫趙武靈王胡服,對「中國」有具體描述:臣聞之,中國者,聰明睿知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異敏技藝之所試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義行也。今王釋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學者,離中國,臣願大王圖之。是中國之為中國者,其人則聰明睿智,其用則萬物所聚,其禮則至佳至美,是具有高度文明的區域。凡詩書禮樂不及或風俗有殊者,即不得在中國之列。《尚書.舜典》:中國有文章光華禮義之大。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