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鏗專文:中國知識人的特色與演變—記余英時一次講座

2021-04-04 05:50

? 人氣

. 古代讀書人大都是自己耕種的農人。「耕讀」就是聯在一起使用的。范仲淹就是出身於農人;拜相之後鼓勵宗族捐錢成立「義莊」,以便讓更多的農人參加科舉。同樣,曾國藩家裡也是一個農人。科舉制度也設立了一些公共的規則來限制人的私心。比如考中的舉人或進士不能到自己的家鄉做官。中國的士人制度是超越朝代的,它沒有因朝代的更替而消亡,相反卻在幾千年裡不斷得到完善。它的繼承性更加明顯,到明清時趨於完善。以讀書人治理國家的制度建立在儒家的「修身」理念之上:讀書人必須有文化修養,超越個人私利,「天理人欲」是針對讀書人說的;對百姓來說則是「民以食為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 因此中國自秦漢統一之後,便逐漸建立起了用讀書人做官的制度,以後發展成科舉考試制度。這是在全世界都沒有的。西方建立的是貴族制度和宗教信仰。西方的知識人要到十八十九世紀之後才出現。在那以前只有牧師才多少起到了知識人的作用。西方因為信仰宗教,關心身後升入天堂,關心人的靈魂和宇宙;牧師則掌握著每個人進入天堂的大門。因此一位近代的馬克思主義學者葛蘭西曾說:西方的知識人起源於牧師。最早的中國士人也出身於貴族,比如孔子就是貴族出身。

. 一九○五年之後科舉制度被廢除了,中國知識人也由權力的中心而落到了社會的邊緣 。一九○五年以來,中國的知識人經歷了不斷的邊緣化過程。但是「以天下為己任」的知識人傳統卻一直延續了下來。康有為的「公車上書」、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及上世紀八○年代末的風波,都是由知識人搞起來的。所謂「匹夫有責」也是一種知識人意識。西方人不懂為什麼中國的民主特別與知識人有關;「社會良知」實際上也是一種知識人的傳統。

三、從儒家思想中開發「民主觀念」

費城壇坡(Temple)大學的社會學教授趙善陽問:中國在清朝以前是否也有「民主」思想?

余先生回答說:

. 孟子就曾說過:「天聽自我民聽,天視自我民視」(《尚書.泰誓》)「民為本,君為輕」。這與西方人說的"Voice of the people is voice of the God"(民意即是神意)是一個意思。不過這些都是個別的言論,沒有像西方那樣形成系統的民主思想。但是儒家思想中擁有豐富的人本主義思想,所以我相信,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可以與西方的民主思想接軌。中國的傳統官員也必須為民請命,為民說話。雖然中國沒有選舉的制度,但在中國傳統制度裡,有一種議政的制度:諫官可以對皇帝的政策提出各種意見;可以批評其他官員的政策措施。宋朝以後的皇帝實際上受到很多的牽制:比如有專門給皇帝提意見的諫官(御史台),他們也專門檢舉其他官吏。所以在一個比較開明的皇朝,就是皇帝也不是可以為所欲為的。到了一八四○年以後,提出民主改革的都是儒家官員,最早是王韜,後來有香港的鄭觀應,再後來就是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君主立憲;他們都是從小受儒家思想薰陶的,成年之後也沒有放棄儒家思想。如果儒家思想與民主制度是相衝突的,那就不可能有那麼多儒家官員提出民主改革的主張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