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重塑抗日戰爭史 14年而非8年

2014-09-03 19:55

? 人氣

中共在北京舉行盛大抗戰勝利69周年紀念活動。(新華網)

中共在北京舉行盛大抗戰勝利69周年紀念活動。(新華網)

今天是中國大陸明定的抗日戰爭紀念日,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午率6位政治局常委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與北京各界代表舉行盛大紀念活動。值得注意的是,現場禮砲共14響而非8響,象徵抗戰14年的艱苦歲月,這是從1931年東北「九一八事變」算起至1945年的抗戰勝利;9月3日逐漸被台灣淡忘,中共的積極爭取恐將使其逐漸成為中日戰爭最終代言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紀念活動由總理李克強主持,現場奏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並鳴放禮砲。官方媒體稱,「14響禮砲,象徵著抗戰14年艱苦卓絕。」默哀畢,軍樂團奏響獻花曲,由「14名禮兵」抬著以中共黨政軍與各界代表為名義敬獻的花籃走向序廳內的浮雕牆,隨即在廣場上放飛3000多隻和平鴿。

禮砲聲響和禮兵數字看似平常,卻反映中共對抗日戰爭有不同的時間認定,不是從1937年「盧溝橋事變」算起,而追溯到1931年東北「九一八事變」。對於抗戰勝利紀念日以何日為準?中共內部意見分歧,直到2014年2月27日才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明定為9月3日,並把12月13日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除了舉行盛大紀念活動,《人民日報》3日還在頭版發表任仲平的評論文章。「任仲平」是該報重要評論的諧音縮寫,由一個特定的寫作班子執筆,代表中共中央對某事態發展的基本立場,深具觀察指標。

該評論文章從民族團結的角度,闡述中華兒女共赴國難的抗日歷史,沒有刻意標出國共兩黨的主從地位乃至歷史功績,而是整個民族的覺醒和團結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才打贏這場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是中華民族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捩點。

文章特別論到中國抗日對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意義,稱中國牽制和抗擊日本陸軍2/3以上的總兵力,中國戰場殲敵占日軍二戰期間傷亡人數的70%,在戰略上有力支援歐洲和太平洋及亞洲其他地區的反法西斯戰爭,以示「中國的命運與亞洲的命運,乃至世界和平的希望緊緊聯繫在一起。」直到今日,「中國夢與非洲夢、亞洲夢、美洲夢息息相通,中國是全球化的獲益者,更是推動者。」

文章還感性提到一部有關猶太人的紀錄片《對照記:猶在鏡中》,紀錄二戰期間上海接納近3萬名猶太難民免於納粹殘害,以示中國人民的仁愛與善意。不僅如此,對於戰敗的日本,國民政府曾用軍艦把在華滯留的200多萬日本俘虜和華僑運回日本,這是本篇文章唯一一次提到「國民政府」。

對於如何看待日本?文章指出,能夠理智區分日本軍國主義的罪惡與日本人民,正確看待一個曾經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國家,對多數普通中國人來說實屬不易。但正因為不容易,才更加展現中國人民的精神力量,呈現中國人民對戰爭與和平的思考。

有關釣魚台的主權問題,文章稱,《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是構建二戰後國際秩序的法律基礎。因此,「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不僅是島嶼的歸屬問題,更關係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成果要不要捍衛?二戰後的國際秩序要不要堅持?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要不要遵守?這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大原則問題。中國在此問題上與日本較量,堅持要求歸還釣魚島,就是要確保戰後秩序,不給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任何可乘之機。

文章同時對日本安倍政府表達極大疑慮,認為日本要借修憲重新武裝,不僅要做政治大國,還要做軍事大國,怎能讓亞洲和世界人民放心?69年前日本天皇裕仁宣布無條件投降,但在《終戰詔書》中不提「投降」,而稱「終戰」,說明並無悔罪之意。軍國主義是政治的,更是思想的、文化的以及社會心理的,這是亞洲的真正危險所在。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