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謙專欄》被定格在第四台無限重播時空裡的笑匠:萬年綠葉吳孟達

2021-03-01 06:10

? 人氣

(圖/翻攝微博)

(圖/翻攝微博)

「盡皆過火、盡是癲狂」(All too extravagant, too gratuitously wild)是1973年《紐約時報》對邵氏電影《天下第一拳》的影評,由羅烈、汪萍主演、鄭昌和執導的這部武俠片,是邵氏公司首部在美國大範圍上映的電影,對香港電影進軍海外市場也有非凡意義。不過這部香港70年代的武打片顯然不對《紐時》影評人羅傑・葛林斯潘(Roger Greenspun)的胃口,留下了不甚高明的嘲笑評價。但這兩句話後來卻成了美國電影理論家大衛・鮑德威爾(David Bordwell)對香港電影的總結,如果回頭看看吳孟達在半世紀演藝生涯裡的角色刻劃,他與周星馳極其誇張的無厘頭風格,確實奠定了一整代香港喜劇電影「盡皆過火、盡是癲狂」的風格與標竿。

在2月27日因肺癌離世的吳孟達,早在1974年就在香港無線電視展開了他的表演事業。但當時年僅23歲、剛從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畢業的吳孟達,充其量也只不過是個「死跑龍套的」(《喜劇之王》中張柏芝飾演的柳飄飄對臨演的稱謂),他當時可能也沒想到,這行飯會吃上一輩子、直至閉眼。不過青年吳孟達的星運算是亨通,1975年起他開始在電視劇中獲得有名有姓的角色,更在1979年起紅遍香江與台灣的《楚留香》中演活了古龍筆下的義俠胡鐵花。當年《楚留香》算是打進台灣的港劇先鋒,靠著相對先進的戲劇品質寫下高達70%的恐怖收視率,除了飾演楚留香的鄭少秋、飾演蘇蓉蓉的趙雅芝、飾演無花的關聰之外,吳孟達確實也算是初嚐爆紅滋味。

當年的吳孟達還不是那個留著平頭、挺著啤酒肚的親切大叔,他的表演也還沒有建立起日後鮮明的個人風格。但出身廈門、通曉閩南語的吳孟達,靠著胡鐵花一角被請到台灣作秀,就此陷入酒色財氣的溫柔鄉。吳孟達曾在節目中自述,他當年吃喝嫖賭、醉生夢死,錢來得快但去的更快。在台灣逗留一年期間越賭越大,1980年就欠下了30萬港幣高利貸,根本無力償還。吳孟達四處張羅還債,卻又遭到電視台封殺,連已經靠著《上海灘》的許文強走紅、當年演員訓練班的同學周潤發也不願幫忙週轉,名導杜琪峰更罵他是「爛泥扶不上牆」。

原本有意求死的吳孟達,決定跟高利貸業者攤牌:「要就讓我賺錢來還,不然只有爛命一條。」沒想到債主們真願意留給他一條生路,在賭桌上幾乎輸掉一切的吳孟達從此潛心研究表演,並且極為珍惜任何能夠拿到手的演出機會。在《喜劇之王》裡周星馳飾演的尹天仇鎮日翻看的那本《演員的自我修養》,其實就是吳孟達在這段期間不斷研究的資料之一。導演李力持曾說,這本書是資深演員關海山推薦贈送給吳孟達的,據稱包括周潤發、萬梓良、鄭少秋、梁朝偉等許多知名演員都曾受惠此書。

不過讓吳孟達改頭換面的關鍵並非一本書,主要還是在他自己的心態。他後來也說,在破產之前他拍戲不是為了夢想,而是貪慕虛榮。但被電視台冷凍後,他不斷看書、看電視、看電影,每天想的就是揣摩角色、練習表演,「以前演戲不會用頭腦思考,想說靠天才、靠運氣就好了,哪有那麼累」,後來終於漸漸領悟到如何去創造一個角色、什麼叫做表演的節奏,當年楚留香的那位鐵哥兒們,也終於漸漸重新獲得演出機會(其中當然也包括好友周潤發的幫忙)。雖然吳孟達依舊只能演出配角,但他總是不斷設法精進表演。連周星馳也說,當年反覆琢磨如何表演的吳孟達,確實帶給他很大啟發。

曾經大起大落的吳孟達,與剛剛展露頭角、剛好住在對門的周星馳逐漸熟識,一同研究表演素材。兩人在拍攝《他來自江湖》的時候,甚至一起到香港年輕人拍拖的熱門地點,裝成情侶偷聽年輕人的對話,這才發展出紅遍上世紀90年代的無厘頭喜劇風格。吳孟達曾在許知遠訪談時自承,自己根本不懂什麼叫做「無厘頭」,在他來說就是兩人對話「七不搭八」,但講到某個點上大家就樂了。雖說是「七不搭八」,但在周氏喜劇裡,這種「無厘頭」最對味的逗哏與捧哏人選,除周星馳與吳孟達之外,幾乎不作第二人想。許多觀眾認為周星馳最後一部讓人笑得出來的《功夫》還是少了一味,那一味就是與周星馳就此擦身、未能繼續合作的吳孟達。

不過《功夫》已是15年前的舊片,吳周兩人合作的最終篇《少林足球》更是20年前的作品。固然兩人不再合作後,吳孟達仍繼續在演藝圈盡力演出,但若把片名一一列出,恐怕知道這些片的人寥寥無幾,對於時間距離我們更近的陳皮、德叔、劉大師、吳發達、司徒光、朱月坡、譚銳智、韓子昂等角色,我想大部分人也壓根不知道他們是誰。當吳孟達的死訊傳來,雖然也有年紀較長者提到胡鐵花,間或也有人提到賭神裡的花柳成、雷洛傳裡的豬油仔、與龍共舞的龍家俊管家(蒼蠅叔)、甚至白色巨塔的外科主任唐國泰,但社群媒體的哀悼聲浪主要還是指向周星馳的電影。

這當然一方面是因為周氏喜劇確實獨樹一格,甚至主宰了那個年代的發笑DNA;但另一方面,台灣第四台不斷重播舊片,讓這些至少20年、甚至長達30年前的老片(《賭俠》、《賭聖》等片距今已有31年)在台灣觀眾的生活裡一再重現,理應只有四五十歲的中年人才熟悉的吳孟達,卻成了二三十歲的年輕人,甚至更小的觀眾也耳熟能詳的演員。說來諷刺,只有那些在第四台重播越多次的電影,我們才越清楚那些角色、台詞與情節,真正每次都花錢買票進電影院看吳孟達演戲的人,恐怕只是極少數。

離開周星馳之後,吳孟達的演出依舊,但少了昔日默契無敵的老搭檔,加上香港電影在中國市場與資金的介入下(港產片1992年在港票房12.3億港幣,2016年僅剩1.9億;周星馳2016年的《美人魚》當年在港票房僅有5千5百萬港幣,在中國卻大賺34億人民幣),昔日包括警匪片、黑道片、喜劇片、功夫片的強烈風格也逐漸流失,吳孟達也只能北上中國大陸尋找機會,繼續扛起他三段感情的家庭所需。無論是不是天時地利人和已失,這位周氏喜劇中的三叔、鬼王達、黃金右腳、伏虎羅漢、廣東知縣何汝大、刑事組之虎曹達華,二十年來卻未能再創造令人有記憶點的角色。

轉戰中國的吳孟達曾在微博寫下「我是中國人」、轉發「五星紅旗有14億護旗手」,這讓《人民日報》在其離世後忙著定位「愛國者達叔,永遠都是主角」,部分香港網友則痛批他「媚共」。曾說過「只要我不死,他還沒退休,還是有機會」的吳孟達,與周星馳的合作已成絕響;在「雨傘革命」、「反送中」與施行港版國安法之後,就連藝人與觀眾都要選邊站,加上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確實不再,台灣第四台的收視人口也急速凋零。觀眾們甚至不再打開電視,沒辦法轉到電影台就拿周星馳與吳孟達打發時間。無論是Netflix、Youtube還是愛奇藝,吳孟達甚至周星馳漸漸不再是當代觀眾們的時代鄉愁。讓人不知是懷念自己的青春、還是懷念他純熟演技的吳孟達,在記憶中最好的歸宿恐怕是定格在當年第四台的無限重播時空裡,讓人不時重溫你我年輕過往的某個大笑時光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忠謙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