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好」問題?賈伯斯每天問員工這句話:《創意提問力》選摘(1)

2021-01-16 05:10

? 人氣

這些人敦促大家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問題上,這項建議本身就挑戰了很多人根深蒂固的假設。我們多半相信創意構想的靈感像閃電一樣說來就來(就是所謂會讓人大喊「就是這個!」的時刻),無法招之即來、揮之即去。更讓人無力的是,我們會告訴自己,要有特別的腦袋(如愛因斯坦等級),才能像避雷針一樣接收這種天啟。事實是,除了被動等待與祈求之外,我們還有很多可以做的。我們必須做更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如果說目前沒有任何人開始研究培養提問能力這個概念,我就怠忽職守了。相關工作已經進行了幾10年,無須意外的是,一開始起頭的是教育界。舉例來說,你可能聽過「布魯姆分類學」(Bloom’s taxonomy);這套方法以學生因應問題或難題挑戰的認知能力高下為根據,分成6個不同等級,從能辨識或回想資訊這類最基本的知識應用,到有能力進行分析、綜合與評估等更加複雜的流程。發明人班哲明·布魯姆(Benjamin Bloom)是一位教育心理學家,1956年時發表這套分類法,距今已逾60年,自此之後,很多教育理論學家都在探討更好的問題如何觸發更高的認知能力。近幾10年來,其他領域的專家也把注意力轉向課堂之外的場景。若以職場環境為例,我在麻省理工的同事艾德格.夏恩(Edgar Schein)便力促領導者投身於「謙遜提問」(humble inquiry),他對此的定義是「這是一種導引對方的精緻藝術,提出你還不知道答案的問題,藉由展現出對他人的好奇與興趣來培養關係。」

持續努力的成果是,即便還無法寫出明確的經典工具書來闡述如何提出好問題,我們仍然得出很多想法與實務做法,而且在各種不同情況下都已經證明有效。更廣泛來說,這方面的研究提升了世人對一個基本概念的認知程度,更意識到提問是一種技能與能力,可以藉由刻意的練習琢磨精進。理解問題蘊藏的力量並強調人們應該更精通提問,提供了一個重要選項。你可以開始問:我今天、明天、後天要去做哪些事,好讓更好的問題進入我的工作與我的世界?

問題不見得都好

有一個主題貫通所有鑽研提問的研究人員所做的研究,那就是並非所有問題都平等。培養提問的能力不光是多問(不管是自問或詢問他人)就好。問題有不同的種類,有些能啟迪人心,有些有教育意義,有些根本有毒。

布魯姆分類學是其中一種思考問題性質差異的方法:人在解決不同的問題時要用到不同的心智處理能力。舉例來說,比較複雜的解決問題過程就需要比較複雜的認知能力,高過單純的回溯記憶事實。遵循類似的思維,羅伯.佩特(Robert Pate)和納維爾.布萊梅(Neville Bremer)提出另一種方法將問題分門別類:有些問題會收斂,有些則很發散。收斂性的問題會探尋一個單一的正確答案,這是教育場域裡教師早已熟知的問題類型。這些「封閉式」問題,例如:「夏威夷的均溫是幾度?」,測試的是一個人是否具備相關的知識與能力以得出一個合乎邏輯的答案。發散型的問題則歡迎多個答案,比方說:「社會應如何因應氣候變遷?」,這類「開放型」問題要的是更有創意的思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