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病毒更可怕的事》她歷時近20年深入中國研究愛滋、麻風,道破疾病「污名」本質

2020-12-08 10:12

? 人氣

「那是很多主流社會施加偏見的人的詮釋、他們的成見。」甚至連沒生病的醫生都可能被歧視,劉紹華的《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研究提到,中國參與麻風抗疫的醫生也遭受社會排擠,這些被指派去照顧麻風病人多半出身被排斥的「黑五類」、原先就是在當時主流社會被視為比較低階的,當各種主流社會覺得不好的、有成見的面向與疾病框架裡的成見連結,就不只是單純疾病污名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個社會上非常有錢、有權、有名望的人,他得了這些病,大家不一定會對他們這麼這麼排擠,但如果是我們看到的涼山彝族、八大行業、街友,那些原本在社會上屬於相對弱勢底層的,或他從事的行業、社會政治經濟位階在主流社會中是比較不好的,這些人可能會承受更多的排斥。」劉紹華說。

「得新冠的人,大家覺得很害怕,但川普也得了新冠,他有被同樣害怕新冠的人當成落井下石的對象嗎?同樣都是疾病、同個疾病。」劉紹華也說,雖然疾病本身已建立起污名,但這污名確實可能因為感染者不同身份處境,導致主流社會對罹患污名性疾病的人有不同對待方式──這說明,表面上以疾病污名呈現的社會反應,背後的複雜性不只是疾病而已,可能包括族群、社會階層、政治經濟位階、國族差異,也可能有性別差異、權力差異。

克服恐懼與污名必要之路:由政府相關機構、或具公信力的知識社群,來提供充份、能更新、又具說服力的訊息

最後談起2020年COVID-19疫情,問起劉紹華,污名是否也來自媒體報導引發的誤解與偏見?劉紹華說,「媒體」的概念其實已經非常龐大,裡面有經營多年、長期建置有成的傳統媒體,也有小道消息的媒體、自媒體、基於特定意識形態建立的偏頗媒體,所有這些在廣義上都是「媒體」的一環,「如果你要把這些全部都講『媒體』,我比較無法回應。」

那就廣義的新聞資訊呢?劉紹華說,網路環境包含假訊息、半真半假、似是而非的訊息,或也有舊新聞不更新、抄來抄去的狀況:「在這種媒體環境下,如果只靠媒體關於新興傳染病的科學知識,那一定會很糟糕、結局一定會很糟糕,一定充滿誤解偏差、假的詮釋、不正確的認識、過時的認識,都有可能。」

例如疫情期間台灣曾瘋傳「病毒從中國武漢實驗室流出」的消息,「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指出,部份媒體引述的外電報導已被多國查核組織證實含有不實資訊、外電報導甚至包括評價極差的英國《每日郵報》,對於「病毒人造論」,劉紹華也說是來自兩個印度科學家的「未刊本」、為快速分享訊息而未經正式期刊同儕審查的論文,這些內容都已被質疑、印度科學家也自己下架文章了,但台灣新聞還是持續瘋傳。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謝孟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