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牛棚操斃、先發救援」─這就是民進黨的發電神邏輯嗎?

2017-08-31 07:30

? 人氣

林全「牛棚操斃、先發救援」的發電神邏輯,讓人不敢恭維。(陳明仁攝)

林全「牛棚操斃、先發救援」的發電神邏輯,讓人不敢恭維。(陳明仁攝)

行政院長林全接受媒體訪問時說,「如果真的發生可預期的電力缺口,屆時我就會報告立法院,將它(指核二廠2號機)當作電力供給的最後手段了。」值得肯定的是蔡政府終於正視缺電問題,不會再放著可用的核電機組不用,寧可要全民一起承受限電、跳電風險。可悲的是這麼一個把核電當「最後手段」的備援機組,顯然是錯得離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每個電網在不同季節、不同時日、甚至在同一天的不同時段中,電力需求都會不同;提供電力的單位,為了因應不同的需求與負載,都會把供電方式分為基載、中載與尖載的機組;核電與燃煤是主要的基載,天然氣發電機是主要的中載,水力等綠電則作為尖載。考量因素除了成本外,也考量到發電機組的特性─例如從啟動到滿載需要的時間。

核電從啟動到滿載需要2-4天,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把核電當備援救急用,林全說把啟動核二廠2號機當「最後手段」,意思就是當備援機組,離譜了。

以台灣人最熟悉的棒球作比喻,就可看出其錯誤。核電是基載,是長局數投手,是先發投手;風力、太陽是看天吃飯,不能持久。執政者說核電廠是最後的備用,怎麼看都像是「先發投手當救援使用」的定位。把一個適合長局數投球的投手當成救援,是愚蠢又危險。核電機組啟動要試俥,就像投手上場要熱身一樣。若是走到這個迫切狀況,表示戰局吃緊,投手熱身時間急迫,否則會受傷。核電廠可以「受傷」嗎?

台灣再生能源的準備還不夠,現在卻要所有的各種電廠拼命吃局數。結果就是:累死了中繼後援,放著松板大甫(號稱「平成怪物」的著名職棒先發投手)不用,把中繼全推上場,再寄希望於尚不存在的後援綠能,這個能源政策,能安穩供電嗎?能不跳電嗎?

綠營離譜的不僅是這個「牛棚操斃、先發救援」的發電神邏輯,限電、停電發生後,綠營從總統到院長再到部長,還有外圍搖旗吶喊者,再三指責電網、電力系統脆弱,結果綠營的能源政策卻是要置台灣於更脆弱、更危險的境地。

台灣電力系統一個脆弱特性是南北供需不平衡,北部用電需求高於供給,因此要靠「南電北送」;綠營的全面廢核,代表的是核一、核二除役,核四當然也廢除,這3個核電廠的裝置量是5.7GW,比北部最大的天然氣發電廠大潭的4.2GW高出1.5GW。未來縱然把大潭的機組從6個增加到10個,卻也不可能取代少掉的核電,南電北送可能更嚴重。

而能源安全的基本原則之一是各種發電方式保持平衡,蔡政府全面廢核,再把天然氣發電比例增加到50%,已失去平衡,這個比例之高,大概只有產油、產天然氣的國家才會、也才敢搞到如此高,更值得注意的是連中東產油國都基於各種考量開始蓋核電廠。而天然氣全部靠進口、安全存量天數少,不論就國家安全、能源安全、供電穩定的觀點看,都是不妥而危險。至於為彌平供電缺口而大幅增加火力發電,所帶來的排放與污染增加,就更不在話下了。

林全在接受媒體訪問中,已經承認要達成2025年非核家園的目標,讓天然氣提高到50%、再生能源提高到20%,「都是高難度挑戰,但是也絕非無法企及」。雖然說「絕非無法企及」,但至少承認「是高難度挑戰」。坦白說,以目前推動情況與過去大型建設推動的經驗看,時程延誤已屬必然。行政院推動政策有理想是好事,但靠不切實際的幻想擬定政策進度,則屬荒謬、必釀災難。

請蔡政府拿掉自己獨創的發電神邏輯,專業、務實的檢視台灣有的資源、需要的未來,好好把能源政策翻修一次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