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又天專欄:眾說紛紜爭歷史,「漢留」台灣鄭成功

2017-08-20 06:50

? 人氣

鄭經主政的第三年,他的老師、總管內政與後勤的陳永華建議設立孔廟與科舉制度以推行文教。鄭經一開始質疑說現在地盤還很小、人民還很少,是否應該集中精力在屯墾和軍務上就好?陳永華便論述了培養人材的重要,並特別強調,當前的民風,可以說是淳樸,也可說是草莽,如果放任不加引導,民眾便容易流於粗野,所以應當速立聖廟與學校,舉行祭祀與教育,才能使社會確立共同的價值與信仰,鞏固國本。鄭經欣然採納,令陳永華迅速著手主持,於是,「全臺首學」,也就是現在的台南孔廟,在不到一年間建了起來,舉行了意義重大的典禮;各地也設立了負責基礎教育的「社學」,並吸引原住民入學與漢人同化。如此,通過引入典章制度和文化教育,台灣有了正式的政權,奠定了漢人為主體的社會基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臺南孔廟大門,上懸「全臺首學」門匾 。(取自維基百科)
「『全臺首學』,也就是現在的台南孔廟,在不到一年間建了起來,舉行了意義重大的典禮。如此,通過引入典章制度和文化教育,台灣有了正式的政權,奠定了漢人為主體的社會基礎。」圖為臺南孔廟大門,上懸「全臺首學」門匾 。(取自維基百科)

此期東寧國的實際控制範圍,還只及於今天的台南和周邊區域,此外也有北征雞籠將荷蘭人的餘部趕走,但還沒有開發,原住民仍散布在島上各處。那為什麼說此後台灣社會便是以漢人為主體了呢?這裡我們首先要考量漢人自身的條件:有高度的生產技術、擅長開枝散葉的宗族組織、重視文字與歷史的傳統,從短期到長期都有競爭優勢;再來,要看世人怎麼看:明鄭集團是當時國際貿易與中國戰略地圖上的要角,也是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的嫡系,自然比較會在各方的記載中得到重視,而被視為「蕃人」的原住民則不足以成為能擾動世局的一方勢力;最後,是以結果而論:因為後來攻取台灣的清廷亦以儒教和漢人官吏治國,並不否定鄭氏在文教上的貢獻,又繼續讓漢人移民來台,繁衍至今,後人追溯源頭,也就會傾向以「全臺首學」的成立為標誌,聲稱遷台的漢人繼承了古聖先賢齊家治國的理想與追求,然後可以維繫族群的榮譽與自尊心。只要人們不拋棄、不否定這套傳承,故事便能如此傳遞下去。

第三節 民間信仰

漢人渡海來台,也帶來了其自古相傳的信仰與神祇。移民每在一個新地方安頓下來,便要考慮立廟;不論是簡陋的香案、祠堂或富麗堂皇的宮廟,拜的是天神、地祇、人鬼或者物靈,只要能聚人心,市鎮或村落就會與之一同發展,日久乃成「五步一祠,十步一宮」的盛景。然而,這漢人的傳統信仰,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在遠古的陜西、山西一帶黃河河谷地區,今天被認為是華夏始祖的群落,因地理而發展出了村落式定居農業,其人口密度、族群間往來的頻率高於其他遠古文明,於是發展出了重視家族和祖先崇拜的傳統,然後以其較高的生產力漸次擴張,以先進的器物文明同化了周邊眾多族群。雖然也有其他文明常見的自然崇拜、泛靈信仰,但到周朝開國的時候,有鑑於商朝迷信鬼神犯過許多錯誤,於是特別強調人在此世間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而以人本的價值觀制定了禮法來規範信仰,其核心可以用「敬天法祖,崇德報功」兩句話來概括。到了漢朝,闡揚這套價值觀的儒家成為朝廷主流,民間則逐漸興起了混合儒家、道家、陰陽家的道教,按照人間朝廷的體制來建構了天庭與地府,並且將史傳中的聖賢、英雄、忠孝節義之人,以及各地的神話、巫術與原始信仰,一概收編到這套系統之內,來鼓勵世人行善積德,好在去世後位列仙班,得享長樂並繼續庇佑世人。魏晉南北朝時,佛教又帶來了輪迴轉世的概念與各種發願迴向的修行法門,為百姓增加了一種寄託。此後不論朝代如何更迭,中國的民間信仰都基本維持著這個混同的形態,隨漢人的遷移而流傳。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又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