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驕傲的中國人絕對是原住民的悲哀

2020-10-10 05:30

? 人氣

第三步:大屠殺製番膏

「番漢衝突」,中國人最直接的解決方法便是殺戮,這是原住民人口減少的其中主要原因。而由政權領袖有計劃、有規模地屠殺原住民的漢族始祖,便是中國人尊稱民族英雄的鄭成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661年鄭成功攻打台灣,與荷蘭爭取統治權,西部大肚番社遂與佔地屯墾的中國軍隊發生武力衝突,鄭軍將領高凌、楊祖相繼陣亡,最後派遣黃安、陳瑞復仇,埋伏襲殺番社頭目阿德狗讓。鄭氏趕走荷蘭人後,擴大領地,續與原住民戰鬥,1670年沙轆社抵抗侵略,遭鄭軍將領劉國軒屠殺至僅剩六人,幾乎滅族,史稱沙轆社之役。

除正規軍隊外,還有中國平民百姓對原住民另類追殺,從明鄭到日治,島上漢人出於開墾、迷信、醫療等因素捕獵、烹食原住民,並把人骨加進中藥熬製成藥膏,稱「番膏」。胡適父親,時任「全台營務處總巡」的胡傳所撰《臺灣日記與稟啟》中便有記載:

「埔里所屬有南番,有北番。南番歸化久,出亦不滋事。北番出,則軍民爭殺之;即官欲招撫,民亦不從,蓋恐既撫之後,不能禁其出入,道路為所熟悉,不能復制也。民殺番,即屠而賣其肉;每肉一兩值錢二十文,買者爭先恐後,頃刻而盡;煎熬其骨為膏,謂之「番膏」,價極貴。官示禁,而民亦不從也。」

台灣漢人吃「番肉」的風俗盛況,連官府明令禁止亦無效,原因部份為了治病。傳教士馬偕在其回憶錄寫述:

「有數十個人到那裡去,目的是要得到生番部分的肉體作為食物和藥,生番如果是在內陸被殺,通常他的心臟會被拿去吃,身體的肉也被割成一條一條的,骨頭就被煮成膠,保存起來作為治瘧疾的特效藥」。

據後期《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記錄,在當時「番肉」可是高價藥材,中藥熬煮人骨的「番膏」治療寒熱病;「番心」作心氣病藥;「番膽」醫治刀傷、槍傷;「番烏腕」即腿骨部份則治理腳風。故「生番」身軀皆有用,剩大腸、小腸、頭髮無用,台灣話俗諺云:「殺一名生番,較贏拍著幾隻鹿」、「拍著一個生番,較好做一年田。通身軀攏共伊食了了」。

第四步:扭曲歷史解釋

南島語系原民文化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因此歷史解釋權便落在漢文化手中,任其偏頗扭曲。過往有一個論調,認為高山族原住民是被漢人打敗驅逐,方逃至山上避居,因此漢人是平原霸主。但根據多個三千年前的考古發現,高海拔早有原住民生活遺址,這既表示古代平原和瀉湖並未產生,也代表高山本是部份原住民的原居地。

第二個論調,原住民地位卑賤,遭在台漢人鄙視,故不屑娶「番妻」。但事實上原住民多屬母系社會,其土地所有權均屬闔社部落共同財產或家族擁有,相對渡海來台開荒的中國男性多身無分文,在財產、體力及性能力均缺乏優勢下,怎有對等條件迎娶「番女」?乾隆二年清政府甚至頒布通婚禁令,以防止漢人藉姻親謀取原民土地,所以當時能「娶番婦」者只有通事高官富貴之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