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玲專文:臺灣之春─始於《大學》終於《美麗島》

2020-09-26 06:20

? 人氣

一九六七年,許信良考上國民黨中山獎學金,到英國愛丁堡大學攻讀哲學碩士,深受世界左派學運和反越戰風潮的影響。一九六九年返臺後,進國民黨中央黨部第一組當幹事,頂頭上司陳建中賞識他的才華,大力提拔。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大學雜誌》,許信良和張俊宏等人合作,發表幾篇重量級文章指陳時弊,朝野傳誦。一九七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次,留美學生馬英九、趙少康、關中、鄭心雄等人在華盛頓成立「全美中國同學反共愛國聯盟」(簡稱愛盟)。同為國民黨栽培的留學生,許信良的想法大相逕庭。

許妻鍾碧霞回憶,臺灣被逐出聯合國那天,她第一次看到許信良哭泣。許一邊哭一邊說:「他們自欺欺人,叫老百姓處變不驚,其實現在最重要的是隨機應變。」

《大學雜誌》被打壓,成員討論未來前途,許信良主張:「大家都回去選舉!」他認為,知識分子要靠自己,不能寄望國民黨。他打算回桃園選舉,「我要開始一生的政治事業,用選舉來結合民眾,不能當選也要選。就像毛澤東打游擊一樣,你總要開始結合民眾,在臺灣就是選舉。」他和張俊宏的命運,雖殊途而同歸。一九七三年因國民黨提名,當選省議員;一九七七年退黨參選縣長, 也走上執政者眼中的叛黨叛國之路。

20190928-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28日出席民進黨全代會。(顏麟宇攝)
許信良(右二)主張:「大家都回去選舉!」他認為,知識分子要靠自己,不能寄望國民黨。他打算回桃園選舉,「我要開始一生的政治事業,用選舉來結合民眾,不能當選也要選。就像毛澤東打游擊一樣,你總要開始結合民眾,在臺灣就是選舉。」(資料照,顏麟宇攝)

不扮演自由「中國」

寫文章、辦刊物,是民國以來知識分子的傳統,或知識啟蒙,指引時代方向,或以筆桿子對抗槍桿子。早期臺灣政治人物,因為受日本教育,改朝換代後,面臨難以跨越的語文鴻溝,有口難開,有手難寫。直到戰後新生代崛起,終於也能像外省知識分子,寫文章辦刊物了。一九七五年八月《臺灣政論》問世,臺灣二字堂堂掛帥,不再扮演自由「中國」,標誌了重大的時代意義。

《臺灣政論》的陣容包括:發行人黃信介,社長康寧祥,法律顧問姚嘉文,總編輯張俊宏。副總編輯有兩人,張金策—前礁溪鎮長,被國民黨迫害、停職,判刑十年,當時正交保候傳中;黃華—剛出獄的政治犯;以及雜誌社的靈魂人物郭雨新。老中青三代,戰後臺灣知識青年和傳統黨外老將合作,「黨外雜誌」出航了。

發刊詞直指臺灣的困境:「石油危機給予島內經濟沉重的打擊。蔣公過世,中南半島潰敗,菲律賓、泰國與中共建交,一連串的事件,迫使我們面臨一個新的艱難的困局。」在此困局,《臺灣政論》自許搭起「民間輿論的發言臺」。

張俊宏的妻子許榮淑說,因為辦雜誌,張家根本是開放的,天天都有人來。各路人馬聚集,縱談時勢到天明。許信良常常睡在客廳沙發,稱這裡是「張俊宏學校」。許榮淑說,許信良聰明,膽子大,鼓勵大家「要造反」。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