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玲專文:臺灣之春─始於《大學》終於《美麗島》

2020-09-26 06:20

? 人氣

張俊宏分析《臺灣政論》和《大學雜誌》的四大差異。其一,《臺灣政論》和國民黨完全沒關係,沒聯繫,各說各話;其二,《大學雜誌》以知識分子為主,《臺灣政論》完全由從事地方選舉運動的人士來主導,前者坐而言,後者起而行;其三,起而行的人,更重視現實的政治問題;其四,清一色是臺灣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臺灣政論》各方爭讀,第一期再版五次;到第五期,已有五萬份的銷售量,兩千份的海外訂戶。在苦悶的七〇年代中葉,《臺灣政論》彷彿一線曙光,捎來一絲希望。

膾炙人口的文章,包括姚嘉文發表〈一百八十六比一的差異〉,討論為何高普考還要論省籍?當時高普考錄取名額,一直是根據以前在大陸時的人口比數,亦即,每一個在臺灣的外省人,擁有比臺灣人高一百八十六倍的錄取機會。該文轟動一時,引起強烈共鳴。高普考照省籍比例錄取是荒謬不公平的政策,公家機關形同外省人的轄區,臺灣人在自己的土地上淪為次等公民。

《臺灣政論》被當局視為激進,視為地方主義。張俊宏認為,《臺灣政論》從頭到尾主張「溫和漸進的改革路線」。只不過,隨著蔣經國權力穩固,改革的呼聲已變成噪音,改革者也被貼上「分歧分子」的標籤。

20171223-張俊宏23日出席「和平的力量,尊嚴的追尋」講座。(顏麟宇攝)
張俊宏認為,《臺灣政論》從頭到尾主張「溫和漸進的改革路線」。只不過,隨著蔣經國權力穩固,改革的呼聲已變成噪音,改革者也被貼上「分歧分子」的標籤。(資料照,顏麟宇攝)

孟嘗君黃信介

《臺灣政論》發行人黃信介,一九二八年生,臺北大龍峒人,是日治時代左翼政治運動者連溫卿的外甥。黃信介出身富裕,個性豁達好冒險,十二歲自公學校畢業後,赴日本半工半讀,念東京上野中學。一九四八年考取北京大學政治系,逢國共內戰未能成行,轉而就讀臺灣省立行政專校(今臺北大學)。

黃信介二十幾歲就是選舉場的大將。李登輝回憶,他初見黃信介是在一九五七年,高玉樹第二次競選臺北市長。李和丈母娘一起去聽政見會:「我聽到黃信介鼓吹民主運動對臺灣的重要性,我直覺這位先生很厲害!戒嚴下,藉著市長的選舉來強調民主政治,讓我和許多人受到很大的鼓舞。」

戲劇化的是,李登輝和黃信介,兩人面對面握手言歡,是三十三年後的一九九〇年。前者是總統,後者是民進黨主席、坐牢七年半後出獄的政治犯。李登輝邀請他參加國是會議。

話說回來,一九六一年,三十三歲的黃信介當選臺北市議員,一九六四年連任。其間參與雷震、李萬居、高玉樹、郭雨新等人的組黨運動。一九六九年當選第一屆「補選立委」—所謂「中華民國自由地區」的立委,共十一席。那年他四十二歲,成為最年輕的「終身職立委」。蔣經國組閣時,挨家挨戶拜訪立委,黃信介說:「我故意穿一條短褲去開門。」

一九七九年,黃信介因美麗島事件下獄。一九九一年,因李登輝特赦,恢復公權,也復職立法委員。他馬上發表〈請與我一同告別舊時代〉的辭職聲明,呼籲當了四十多年的老立委、老國代一起辭職,以促進國會全面改選。「老法統」們沒人理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