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新經濟」已強逼城下 臺灣是躲也躲不開了

2017-07-26 07:10

? 人氣

但是,「新經濟」能否在臺灣落地生根茁壯?可是當今第一號大哉問嚴肅課題,第二號大哉問題,才是新經濟產業是否真能創造出青年新世代的嶄新就業機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全球新經濟直面急遽挑戰舊經濟時,新經濟有兩個特殊的優勢:第一個優勢是,擴張速度快,規模放大的時間短,例如沃爾瑪花了30年時間營業額才超過10億美元,而亞馬遜卻祇花了5年就達成;第二個優勢是,進入全球大市場門檻低,亞馬遜美國市場以外的營業額佔40%,沃爾瑪這家50年的老店,卻祇有30%,Uber雖然成立才6年,就已經快速進入55個國家的市場,Airbnb的客房,更是早已遍佈了全球190個國家。

新經濟兩大特色的直接效應,是廿一世紀知識經濟社會時代最典型「贏者全拿」的「知識獨占」現象;新經濟迄已造就不少世界重量級巨型新企業,前有亞馬遜、臉書、谷歌、阿里巴巴、百度,後有Uber及Airbnb,以及許多現在與可預見未來的獨角獸(unicorn,即國際投資市場所謂市值10億美金以上未上市企業)。

今天以中國為領頭的世界級「新經濟」,核心主力就是數位經濟、互聯網經濟、共享經濟或庶民普羅經濟;但是在臺灣,最大困難是,除了電子商務一個單項外,其他一概嚴重落後於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面向大國,比不上美國、中國,面對競爭對手比不上韓國,面對小國,也完全無法與愛沙尼亞或新加坡相評比。

臺灣面對全世界既已先行的強敵威脅,本身又缺乏廣大的內需市場可做為腹地,且又在數位科技領域不夠前端,加上教育訓練學習機制模式限制,造成新新世代普遍存在「國際觀欠缺」、「世界眼光短淺」、「創意有限」、「創業績效不彰」的狀況下,要讓「新經濟」成為臺灣社會舉足輕重、對GDP有明顯貢獻的產業,,原本既有相當大的環境障礙條件,須要優先排除與打破再造,困難不小。

無知短視政府竟阻隔謝絕了新經濟到臺灣

可惜,僵滯不化的行政官僚,又在此一情況之下,非常愚昧短視地火上添油,僵守陳陋的法制條規,理盲濫情地阻隔謝絕了「新經濟」的進駐與落地生根臺灣,最近交通部門為了傳統特許行職業與固陋租稅機制,已根本屏退了Uber,Airbnb,Lending Club等,這一類共享經濟或庶民普羅經濟的新經濟模式之引進。共享經濟的最主要功能任務,就是解決庶民生活遇到的問題,本質是提升資源使用效率;而「信任」更是共享經濟最關鍵的因素,共享經濟可以讓國民大眾更加注意個人信用度的關鍵性,提高國民信用水準,正是當前國際間發展新經濟的一大願景。

而更早之前以來,為了保障傳統模式金融服務業地位與業態利益,以至根本否定了許多新興數位經濟產業、互聯網經濟產業及智慧化經濟產業在臺灣的萌芽與發展;尤有進者,是整個社會從菁英領袖、庶民大眾到政府官員在最近十多年間,無限上綱堅持「風險控制(風控)至上」、「風險管理第一」的兩大「絕對迷思」,更是根本阻絕了「臺灣創意之路」、阻絕了「知識創新與創業之路」,使這兩大臺灣新經濟潛在骨幹主力,既無以有效取得社會資金資源支援,也無以有效取得政府公共支持體系的資金與行政資源的重要支撐;「風控迷思」成為臺灣社會扼殺了知識經濟及智慧化類型創意、創新的隱形殺手,更使臺灣社會距離「新經濟」新時代的到臨,越來越發遙遠。

政府當局帶頭阻卻與不支持,才是今天臺灣走不進「新經濟時代」的最大周處。

*作者為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