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離岸風電政策建言(上)離岸風電的三大挑戰

2017-07-28 06:10

? 人氣

在廢核及減碳的壓力下,離岸風電成為能源轉型的必然選項之一,不過目前太陽光電在台灣的建設遭遇許多困難。圖為德國alpha_ventus離岸風場施工狀況。(取自德國離岸風電基金會網站)

在廢核及減碳的壓力下,離岸風電成為能源轉型的必然選項之一,不過目前太陽光電在台灣的建設遭遇許多困難。圖為德國alpha_ventus離岸風場施工狀況。(取自德國離岸風電基金會網站)

台灣海峽的離岸風場有絕佳的資源,在廢核及減碳的壓力下,離岸風電成為能源轉型的必然選項之一,而目前太陽光電在台灣的建設遭遇許多困難(如農電共生爭議、饋線併網困難等等),即便太陽能系統業者全力推動,但整體政策進度仍然緩慢,也就是說,離岸風電需補足太陽光電可能不足的缺口;因此2025年要達成20%綠電的務實作法,便是盡力提高原定3GW的離岸風電目標。而在躉購費率以及明確的綠能目標下,台灣離岸風電發展根基雖薄弱,基礎建設雖不足,仍已吸引許多內外資開發商插旗台灣,目前已累計達12GW的申請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7-06-21-彰化發展離岸風電,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親自擔任專案小組召集人,與環評委員一同到未來海纜上岸地點現勘。(尹俞歡攝)
彰化欲發展離岸風電,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親自擔任專案小組召集人,與環評委員一同到未來海纜上岸地點現勘。(資料照,尹俞歡攝)

第一挑戰:須加強扮演關鍵角色的基礎建設

台灣要發展離岸風電,首先必須解決基礎建設不足的問題。海上生成電力要能併網,「電網」相關設施,像是海上變電站、陣列海纜以及陸上變電站等都需要及早規劃。而風場的建設,需要強大的海事工程支應,因為風機、水下基礎以及海上變電站等都是動輒上千噸的重量,因此,「碼頭」必須強化負重和有足夠後線腹地以作組裝生產。因此,完善的基礎建設,是離岸風電是否能在台灣長期落地生根的關鍵。

基礎建設必須預見未來的使用量,因此在當期建設時,可能成為被批評為過度投資。然而,興建基礎建設需要時間,不可能今天不夠,明天就立即產出,因此基礎建設的興建必須思考長期發展的空間。可以看到行政院通過的風電四年計劃,已將彰化併網容量的2025目標從3GW調整到6.5GW,這是具備遠見的執行策略。

至於碼頭的強化,則是要考慮未來風機的規模,風機大型化已是國際趨勢,國際風機廠商正在研發10-15MW的新式大型風機,幾年之內將會陸續量產。台灣應該從中長期的需求規劃,儘早考量碼頭的負重與後線腹地是否符合需求,方能迎接更有效率、更為便宜的離岸風電時代。

第二挑戰:風場開發首重環境保育

離岸風電發展可能衝擊在相同海域的漁業與生態,例如近岸的白海豚生存議題,政府應該積極引導並協助開發商避開生態敏感區,但也同時避免一刀切地排除開發商於近岸開發的機會,這樣才能在開發與環保間取得平衡。

而沸沸揚揚的「漁業補償」議題,也並非台灣獨有,英國便採「漁業補償」與「漁業升級」並行的策略,來使離岸風電與漁業互利共生。在英國東約克郡Holderness Coast外海,是英國龍蝦產量最豐富的漁場,也是風力資源絕佳的場域,在離岸風場開發與漁民傳統生計之間,也曾引起極大衝突,然而在長期的溝通與互信的建立下,開發商透過專業機構The West of Morecambe Fisheries Ltd 審核與捐贈漁會提出的漁業升級相關方案,漁民因此決定接受風場開發商的提案,在建設風場時加強生態保護與偵測,一旦風場建設過程中對於龍蝦產量有大量影響,則停止或轉移開發。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