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再強度關山,蔡政府還有多少「橫柴」要入灶?

2020-09-04 07:30

? 人氣

醫界反對的醫材自付差額上限制最後還是上路。(資料照片,陳品佑攝)

醫界反對的醫材自付差額上限制最後還是上路。(資料照片,陳品佑攝)

當社會還被政府突襲式的開放美牛豬而爭吵不休時,赫然發現健保署8月31日公告,從9月1日起把人工水晶等7大類醫材,「改以院所費用極端值管理」─其實就是當初醫界反對的健保醫材民眾自負差額上限政策上路,顯然醫界強烈反對、當初承諾延後,都不算數、也不必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健保署在6月時公告,針對健保差額給付醫材準備推出新制,重點是針對8大類352項民眾自付差額的醫材,訂出民眾負擔差額的上限。醫界為此反彈,依照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發出的聲明,他們認為此政策將使醫材越趨廉價,降低高品質產品進入市場意願;醫材價格壓縮,最後就導致醫師收入必受衝擊。

醫界的反彈不但讓衛福部長陳時中親上火線說明,最後甚至驚動總統,蔡英文在臉書說她「也收到不少醫療界朋友和病友的留言」,因此「請蘇貞昌特別注意這件事,並再與衛生福利部陳時中部長就各界的意見與提醒進行研商」。陳時中下令暫停並表示不會於8月上路,但出乎意料的是在8月31日就公告,而且實施日期就是隔天9月1日,令醫界既錯愕又憤怒。

這個政策不論就內涵或是推動方式,都讓人搖頭,不但改革爭議大、後遺症嚴重,隱約之中顯露權力的傲慢,更讓人不敢恭維。

就政策本質所言,健保署說要幫民眾省錢、減輕病友負擔,聽起來都是出發點善意、用心良苦,用陳時中的話就是「改革是站在民眾角度,希望不要多花冤望錢」。但善良的出發點未必就能得到好的結果。

就如同買車不是只有一式一款可選一樣,從國產車等級到高檔的雙B再到奢華的藍保堅尼,價格差距可從數倍到數十倍,同一種醫療器材也有不同等級與價格的差別,健保一般而言屬於較基本的保障,考慮到財務與整體公平性,健保當然不可能任何一種價位的醫材都全額埋單,因此才會有給付定額的規定─即健保支付金額有上限,超過部份民眾自負。

但現在健保為了「替民眾省錢」,連民眾自付部份的上限都要規定。坦白說,既無必要又愚蠢、更會引發負面效果。以經濟觀點看,新制就是一種價格控管,而價格控管(不准超過某個價格)在政治上非常討喜,民眾都會覺得政府為民眾著想、省錢,但經濟上則多以災難結束,最後不是出現缺貨就是變成品質下降。醫界說最後會讓價格較高、品質較佳的醫材退出台灣市場,最後國內病人只能用次級器甚至劣等貨,並非虛言。

坦白說,原本的制度尚能在民眾需求與健保財務控管間得到平衡,民眾如想用價格較高的醫材,健保制不會限制其選擇,民眾可依其負擔能力與偏好作選擇,選擇權高;健保體系的支付有上限,因此財務亦能控管。

但官僚單位與官員永遠不相信市場運作,永遠認為「無奸不商」(同時也是無商不奸,連醫院也算是一種「商」),因此醫院會拉高醫材價格、狠賺一筆,因此民眾自負差額上限都要管,美其名替病友省錢,但結果只是讓民眾的選擇權降低,甚至因更高品質的醫材退出台灣市場,而讓民眾變成花同樣錢得到的醫材品質卻變低,民眾只有「價廉物不美」、甚至「價不廉物不美」的醫材可用。

醫界與醫師對此政策的反彈中,雖然不能排除有一定程度的「自利動機」,但反對者提出造成「醫材越趨廉價,降低高品質產品進入市場意願」,卻是必然發生的惡果。但健保署還是不顧反對、不檢討政策問題,就是強度關山、非上不可,未來就是民眾一起承受惡果與代價。

上周蔡政府才在跳過所有機制與相關團體(立法院、專家學者、公聽會、養豬產業…)的情況下,「聖心獨裁」宣布開放美牛豬;勞動部也要啟動讓千萬勞工增保費、減給付的勞保年改,現在又不顧各界反對與質疑、更輕忽後遺症的推醫材自負上限;不知後頭還有多少支「橫柴」要人灶?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