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與大唐工程:《大唐帝國的遺產》選摘(3)

2020-09-11 05:10

? 人氣

若是觀察非洲國家盧安達——因為長期的種族紛爭而導致大屠殺,並且無法脫離萬年貧困狀態——何以在短短二十年內就躍升為經濟強國,民族或民族主義的盲點就被凸顯出來了。以胡圖族(占全部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五)、圖西族(百分之十四)、特瓦族(不到百分之一)、歸化者所組成的盧安達,是根據一九九四年由保羅‧卡梅爾(Paul Kagame)總統所公告的「沒有種族歧視,全部的人都是盧安達人」,而催生出新的國家。盧安達在消除種族隔離的同時,實施「不計較種族、性別、出身,只看能力而加以任用」的做法,最後以經濟強國的身分浴火重生;由此看來,多民族國家是具備很多優點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如果信奉「單一民族」的神話,就會把「民族」優先放在「國家」之前。雖然在國家面臨危機時,單一民族所展現的團結力量會很強大,但卻容易忽略了和自身共存共榮的其他民族。多民族國家是經過長久鬥爭而出現的結果,相較於「差別」跟「排斥」,多民族國家體現更多的是「肯定」與「共存」。

在全球化時代,我們所信奉的民族主義,其帶來的正面價值可能還低於負面價值。如果地球上所有的民族都相信自己「被揀選的命運」,以及「光榮和永恆的神話」,那麼,這種信念愈是堅定,各民族就愈想證明自身是至高無上的真理。在這種狀況下,必定只強調自己民族的優越性,從而無視或踐踏其他民族的價值,韓國的純血主義語言政策正是這樣的例證。

漢字在三國時代傳進韓國,作為東亞的國際語言,漢字占據了韓文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詞彙。然而,韓國政府將漢字強制清除,轉換為只用韓語,這非常不符合講求交流、多文化共存的文明史潮流。民族主義本身就含有對其他民族的排斥跟破壞的要素,所以,最近韓國的政治學者們也認真地探究「沒有民族主義的愛國心」這種機能,看是否會遏制民族主義所具有的反作用力。對全球化時代的世界公民而言,這既是一種必要的、全新的共存倫理,也是為了維持共同的自由與善而做出的努力。

當強調「多元文化主義」的英國與德國,以及主張「包容」精神的法國受到挫敗,許多歐洲國家已開始發生變化。儘管如此,當問起「美國為何那麼強」,若用「多樣性」來加以回答,我想不會有太多人有異議。不同的膚色、種族、宗教、語言等交雜在一起時,其結果就是形成一個熔爐,並產生出巨大力量。所謂的多樣性,只有在互相尊重彼此的差異時才得以維持,沒有沙子跟碎石而只有水泥的建築物,是不可能豎立幾百年的。

至此,筆者將平常研究時想到的東西簡單粗略地做了一番整理。遊牧民族進入中原數個世紀之後,所形成的最終產物就是大唐帝國。把大唐帝國的特徵簡單總結的話,就是──打開國門,包容來自世界各地且具有多樣特質的人們;並且讓聚集到帝國的人們,在觀念跟知識上進行激烈的競爭、討論與折衝,之後產生新的知識,彼此共同分享,從而提供了實現創造與革新的舞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