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曉康專文:中國整個就是一齣相聲

2020-08-28 05:50

? 人氣

有人說,從趙本山到郭德綱再到小沈陽 ,個個都是滿清俗文化。這裡面的淵源也有人考證出來了:相聲是滿清韃虜藝術,起源於同治年間,由一個叫張三祿的起的頭,靠講黃色笑話、粗口,在劇場串場,逐漸演變成相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點考證有多少價值無關緊要,但大的歷史背景沒有誤差,文字獄太猖獗了,而大眾的嘴巴不能閑著,則民間過嘴癮,註定會走淫穢、低俗的下三濫路線,以圖宣洩,這至少從滿清就開始了,有人概括為「口腔文化」,未知被魯迅列入他的各種「國民性」也稱「劣根性」沒有?他好像只說到「中國人尚是食人民族」,由此寫出《狂人日記》。

所謂「食色性也」,本來是說「飲食男女」兩件事,中國人都搞得跟嘴舌有關,不妨改為「食色口也」。這食字與口,已不消說,中國人「口腹之慾」的陰慘怪誕,登峰造極,鍾祖康更從歷史上的「食人筵席」寫到現今的「嬰兒湯」;這色字與口,最現成的例子在用詞上,大凡「性幻想」都轉化成一個「吃」字,諸如佔女人便宜叫「吃豆腐」,女人漂亮叫「秀色可餐」,兩性之間的嫉妒叫「吃醋」,等等。

「口腔文化」說,與佛洛依德的「口腔期」交相輝映,這又從語言學轉向心理學,即玩笑有助心理健康。佛氏「人格發展五階段說」已是常識,其第一階段「口腔期」(oral stage),是說嬰兒主要靠吸吮、吞咽等嘴舌部位的活動刺激,得到本能性快感。

移用此說到傳媒學上來,你會發現妙極了:在沒有言論自由的社會裡,人性受到某種禁錮,社會人格的發展就被限制在一定的宣洩區域,並氾濫無度,以此解釋中國人靠低俗、下流過嘴癮靡然成風,再恰當不過。這現象,又在互聯網時代獲得長足發展,蔚為大觀。早在互聯網之初,我就寫過一點觀感:

「被壓抑的交流慾、發表慾一時都借網路宣洩,人們下筆肆無忌憚,人人可以赤條條來去無牽掛……這時候你才終於知道,一個沒有聲音的族群居然是深仇大恨的。」

所以,江澤民、胡錦濤也是某種語言暴力的受害者,而那正好是他們對大眾施行文化專制的報應。

四、中南海整體收買「嘴皮子」

不過,江胡對於暴力只停留在嘴皮子上,是不在乎的,因為他們雖然也強調所謂「兩桿子」(槍桿子、筆桿子),但曉得只有一桿子是要命的,另一桿子是「銀樣鑞槍頭」 ,還不要說他們也是不怕你罵的。

他們也不怕政權爛掉,再昏聵腐敗,還能甚過明末清末?就說清末,國事到了難以收拾的地步,連年乾旱、蟲災,許多地方顆粒無收,而各級官吏的徵搜敲詐有增無減,饑民流離失所,赤地千里;道咸年間,九卿無一人陳時政之得失,科道無一折言地方之利弊,京官辦事退縮瑣屑,外官辦事敷衍顢頇……後來終於有太平天國造反,而清廷只需一點點不顢頇:啟用漢人辦團練剿長毛,就挽救了江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