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子前的銅鑼灣是什麼模樣?從手洗相片回望五十年代的香港風情

2017-07-10 17:30

? 人氣

 香港蘇富比日前首次展出何藩記錄五十年代前後香港生活的手洗攝影原作。(BBC中文網)

香港蘇富比日前首次展出何藩記錄五十年代前後香港生活的手洗攝影原作。(BBC中文網)

擅長以攝影記錄人情味的香港攝影大師何藩的攝影風格真摯動人,他的手洗攝影作品近期在香港蘇富比展出,飽含五十年代香港的思古幽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香港蘇富比日前首次展出何藩記錄五十年代前後香港生活的手洗攝影原作。(BBC中文網)
 

《銅鑼灣初曉》,1948年。這幅作品描繪了香港銅鑼灣擴建堤道前田園詩般的遼闊景象。銅鑼灣過去曾是糖廠和制冰廠的核心工業中心,近十幾年來,儼然成為香港最密集的商業集散地之一,當地的租金價格甚至超過紐約第五大道。 但在20世紀50年代,在維多利亞公園建設期間,海岸線逐漸從海灣延伸擴展。

 香港蘇富比日前首次展出何藩記錄五十年代前後香港生活的手洗攝影原作。(BBC中文網)
 

《香港仔的黃昏》,1958年。香港仔在香港南區的西角,那裏的海灣遼闊,四周島嶼環繞,形成了天然避風塘。照片捕捉了黃昏日暮下停泊港口的船隻,彷佛依舊在雲霧繚繞中起伏漂泊,泛起熠熠生輝的波紋。

 香港蘇富比日前首次展出何藩記錄五十年代前後香港生活的手洗攝影原作。(BBC中文網)
 

《午後閒談》,1959年。作品講述兩名年邁婦女在中環街市閒聊的故事。何藩這樣評論此作:「現實生活正如一道滔滔不絶之洪流……(攝影家)在變易無常的現實人生中抽取永恆的影像。」

 香港蘇富比日前首次展出何藩記錄五十年代前後香港生活的手洗攝影原作。(BBC中文網)
 

《日暮途遠》,1955年。海浪從照片邊緣湧入,不斷拍打岸邊。一名男子獨自騎著三輪車,場面洋溢一片孤寂,而此時夕陽徐徐下落,四周莊嚴肅穆。何藩對這幅作品情有獨鍾,他說:「假如我只憑一張作品留名,我希望是這張。」

 香港蘇富比日前首次展出何藩記錄五十年代前後香港生活的手洗攝影原作。(BBC中文網)
 

《後巷》,1955年。煙霧在何藩的作品中擔當重要角色,用於營造一種獨特氛圍,不過通常都不是自然現象。在作品中,四周煙霧彌漫,路人看似無意中走進鏡頭。但何藩透露:「雖然環境和光線都是自然及現存的,但人物卻是作者所物色、濃煙也是作者所布置。」

 香港蘇富比日前首次展出何藩記錄五十年代前後香港生活的手洗攝影原作。(BBC中文網)
 

《陰影》,1954年。何藩對構圖及幾何圖形的鍾愛反映在眾多作品的標題上,有時這個傾向的影響大到把他的創作推至抽像攝影。

 香港蘇富比日前首次展出何藩記錄五十年代前後香港生活的手洗攝影原作。(BBC中文網)
 

《喜相逢》,1963年。何藩的街頭攝影擅長記錄人情味。

 香港蘇富比日前首次展出何藩記錄五十年代前後香港生活的手洗攝影原作。(BBC中文網)
 

《送豆腐》,1961年。記錄忙於日常瑣事的平民百姓。

 香港蘇富比日前首次展出何藩記錄五十年代前後香港生活的手洗攝影原作。(BBC中文網)
 

街市隊伍,1963年。用鏡頭捕捉形形色色的行人過客。

 香港蘇富比日前首次展出何藩記錄五十年代前後香港生活的手洗攝影原作。(BBC中文網)
香港蘇富比日前首次展出何藩記錄五十年代前後香港生活的手洗攝影原作。(BBC中文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