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全球化因新冠而告終!?

2020-08-17 06:10

? 人氣

作者認為,新冠肺炎並未破壞全球化,而是一個彎道。(示意圖,取自flickr)

作者認為,新冠肺炎並未破壞全球化,而是一個彎道。(示意圖,取自flickr)

若要為全球化下一定義的話,可以說有利於使不同國家或地區的人民、文化及經濟聯繫成更為緊密的活動;在商業的領域可以說,組織或機構為了使全球客戶及合作夥伴構建成更緊密的關係,而進行的一系列活動。例如消費性電子產品之一的iPhone, 我們一般視它為美國設計、各國供應零部件、中國製造組裝、再運回美國、行銷世界各地。事實上在2013年就披露了其繞遍地球的生產鏈圖,來自十幾個國家,共748個供應商,包括了美國、韓國、荷蘭、意大利、法國、台灣,澳洲、以色列、巴西、菲律賓、剛果民主共和國等等,如今iPhone 12遭逢Covid-19,恐怕只有延後,並且轉移及擴大供應鏈來源,若無全球化的綿密聯結,則新型iPhone 如何產出?故全球化是指將全球經濟的不同領界組成聯合在一齊的過程;也是公司和企業將製造和業務推廣到全球各處的過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只要一看到星巴克 (Starbucks) 幾個字,或那綠色為底的長髮、皇冠、美人魚皇后頭像標幟,就會想起濃郁的咖啡味與香氣,自1971年在西雅圖以銷售咖啡豆起家,到如今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咖啡兼飲品、餐點連鎖店,採買自世界各國有名的咖啡豆,在以美國為主的工廠烘培、研磨,封罐後,送至世界各地,包括了80個以上的國家,近3萬家自營或特許的分店,拜全球化經營的策略,以及市場定位與轉型的成功,榮登世界咖啡店冠軍品牌。

中美貿易戰,星巴克。(美聯社)
知名品牌星巴克LOGO辨識度十分高。(資料照,美聯社)

沃爾瑪(Walmart)是美國跨國零售企業,1962年創辦於阿肯色州,於今是世界最大的零售商,多次名列世界500大之首,分布於美國、墨西哥、英國、日本、中南美多國(如巴西、阿根廷、哥斯達黎加)、中國、印度及加拿大,已在美、歐、亞三大洲的27個國家,擁有超過10700 個購物廣場或會員商店。家樂福(Carrefour)總部設於法國,是歐洲第一、也是世界第二大零售商,常列名於世界500大前100。好事多 (Costco) 是美國第二大零售商,全球七大零售商之一,也常列名世界500大,故不可小看零售這行服務業的全球化力道。

在下於本文不敢自稱「作者」,僅以「編作者」代之,因為以下議論非我所提,而是熟讀了Dr. Steven A. Altman (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高級研究學者、斯特教育與管理全球化中心執行主任)於May 20, 2020 所發表的“Will Covid-19 Have a Last Impact on Globalization”後深有同感,故編作其精粹內容分享讀者,誠如原作所喻:民族主義的政客正以Covid-19 大蔓延而引導跨國公司的領導者對全球化做激烈反對時,企業領導者應關注的全球化關鍵驅動因素,以為因應。  

當企業領導者竭力指導其組織度過Covid-19 大蔓延時,從銷售地點到管理供應鏈,都取決於對全球化未來的期望,這疫病似乎敲響了全球化新一波的喪鐘,全球化與反全球化的壓力,仍然是世界工商環境的持久特徵,組織領導者應為此作出規畫並塑造未來。危機和必要的公眾健康反應,正造成現代史上國際流量最快和最大的下跌,目前粗估無論是商品貿易、外國直接投資 (FDI) 或航空旅客,都有1~3字頭或以上二位數%的大幅跌落,但尚不顯示國際市場一體化的根本崩潰。

根據WTO最新的預測,2020年全球商品出口量可能降至2000 年代中後期的水平,即使最悲觀的預測,也並不意謂將退縮到與相互聯繫的國際市場脫勾的劇變。根據當前預測,隨著大流行得到控制後,國際流量將再度增長,從全球指標來看 2020可能是一個低谷,但暴跌究竟有多深?我們可以預測全球反彈速度有多快?未來的流量模式與過去的有何不同?這些問題尚無確定答案,但領導者可以通過關注全球化的五項關鍵驅動因素,尋覓其公司未來可行的提示及線索:

1.先從全球增長模式開始

因企業與人們追求的過猶不及,景氣時流動量通常快於GDP的增長,不景氣時則較GDP萎縮的更快。這次只有在明確控制了大流行之後,才能恢復強勁的增長,請記住,全球化也可以為增長和健康做出貢獻,「DHL全球聯繫指數」 ( DHL Global Connectedness Index) 得分較高的國家,往往享受到較快的經濟成長。有證據顯示,流動連接較多的國家,即使在統計上控制了經濟發展水平後,也不因傳染病爆發而變得太脆弱,這必須部分歸功於其良好的衛生保健體系。

此意謂全球企業的領導者,不僅可以觀察疾病趨勢和經濟數據,還可促進經濟成長、健康和國際合作,協助平衡循環由負面轉為正面,某些行業可改為製造急需的醫療用品如口罩、消毒酒精、防護衣或呼吸器,某些大型公司為減輕大流行的經濟影響,採取更快的向供應商付款,並對員工、承包商和客戶提供視狀況而需的輔導及支持。

2.供應鏈政策

轉變為具有潛力的方法以重塑貿易和FDI流量,已重新成為議程中最重要的部分,相關於全球化的關鍵論證是裁員或持續支撐?公司和國家會在多元化中尋求更快和更大的安全性?還是會嘗試促進國內自給自足?從經濟邏輯加上國家儲備真正的必需品來看,幾乎總是偏愛前者,然而政治考量有時會逼迫選用後者。

在政治特色上敏感的幾個行業,如生產醫療或國家安全的必需品,應銷售給政府,而不是私人買家和國內具有勞動力規模的企業。如果裁員成為常態化而持續支撐予以去除,加上各國的貿易夥伴更大程度的多元化,則對全球貿易增長的長期羈絆將不嚴重。

3.超級大國的磨擦和破裂

Covid-19蔓延之前已因此(標題)破壞了國際商業環境,大流行更增加了複雜度,導致國家權利的極度擴張,並將控制蔓延作為意識型態鬥爭的又一舞台。在這種環境下,公司的來歷以及與其政府的相處狀況,較以往更重要的是,決定在何處募集資金,應先考慮市場的優先次序,以及供應基礎的培育。許多人預測Covid-19將促使全球經濟沿著區域路線而分裂,意即指中國、美國或者歐洲這些競爭區塊,但事實上歐洲這個世界上最結合的區塊,一直在努力對大流行採取統一的應對措施,這就是該區塊蔓延死灰復燃而不能成為定局的原因之一,而中、美的競爭更藉著大流行與全球化議題愈趨激烈,跨國公司的領導者必須妥做權衡及布局。

4.持續的技術轉變

Covid-19 促進了電子商務、視訊教學及會議和機器人的應用,在新冠蔓延之前許多人專注於新技術如何減少全球流動量,例如製造商在國內利用機器人以取代國外的廉價勞力,但如果不受貿易保護政策所遏止,許多因大流行引起的技術轉變也可能加強全球化,特別是規模較小的公司透過電子商務擴大了出口機會,遠程工作的強制試驗如果成功進行,可能會刺激離岸外包服務的增長,甚至3D打印有時也會帶來更多而不是更少的貿易量。

企業領導者可以對Covid-19、技術和全球化進行富有成效的思考,通過結構化的方法考慮內部及外部的影響,對於內部,應考慮各職能部門如何利用新技術提供的機會,同時在管理組織變動時,要對員工與團隊所面臨的高度壓力有所敏感。對於外部,則應考慮技術趨勢如何有潛力地改變公司,以應對於競爭對手、客戶與供應商等等。對於大多數公司而言,技術趨勢應導致某些領域的全球化程度更高,而在另一些領域的趨勢則更少,並不是一個方向或另一個方向的一致轉變。

5.全球化的公眾意見

由於Covid-19的蔓延,全球化的公眾意見可能再度轉為負面,從而削減了最近民意測驗所報導的對貿易和移民輸入的強力支持,更多的國際旅行確實會加速疫疾的傳播,經濟壓力可能會加劇貿易保護主義的呼聲,儘管強有力的公共健康政策不是全球化的藩籬,但民族主義政客將指出病毒蔓延和國際協調失敗,藉以助長對全球化的激烈反對。

客戶和員工愈來愈希望企業領導者在社會議題上持有立場,使有關全球化的公眾意見成為具潛力的管理議題,在反全球化與反資本主義活動的混和之下,使得企業在有關全球化公開辯論的角色進一步複雜化,跨國公司的領導者面對了公眾和政府跨越國內歧見而結合的特殊挑戰,則應專注於事實;對不平等現象更加敏感;以及強調實際經濟貢獻,應有助於支持更健康的全球化議論。

總的結論,Covid-19 看來對全球化像是一個彎道,但並不是破壞的危機,國際流量正在直線下跌,惟仍將持續呈現商業機會和挑戰,一個部分與國際經濟相連結的變動無常的世界,雖然為跨國公司的管理增加了複雜性,但也為全球戰略的發展擴張了可能性,現在是時候讓全球公司利用世界上最好的能力來結束流行病,以展示其跨越國際的價值。

*作者為工程專業經理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