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帶不帶皮吃竟引發爭議?在德國幼稚園工作的她,領悟一個台灣教育都忽略的道理

2017-07-04 11:00

? 人氣

開會進行到一半,德國老師米拉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討論議題,關於孩子點心時間,當天如果是提供如蘋果,洋梨類的可帶皮吃的水果,孩子需不需要連皮一起吃下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基本上,德國幼兒園裡對孩子的午餐點心,只給予種類選擇,進食多寡則不強迫。

舉例來說,昨天的午餐是馬鈴薯泥,魚排和沙拉(coleslaw)。除了少數一兩個不吃魚的孩子,大部分孩子餐盤裡的正餐魚排很快地被嗑光,這時如果孩子要求我們要再多吃一塊魚排,我們會鼓勵孩子至少嚐一兩口馬鈴薯泥或沙拉,再幫他們添上魚排,孩子們可以決定要不要進行這樣的「交易」,有孩子會很乾脆的挑起一口的沙拉放嘴裡,當然抵死不從抗拒到底的也有,大原則一清二楚的攤在那兒,大家都清楚,沒人會強迫孩子進食,但孩子如果想要追加的正餐或附餐的量,就至少得嘗一口餐盤內剩下的食物。

這樣的原則是經過全體老師討論而建立的,雙語幼兒園裡的老師往往來自不同國籍,有著迥異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經驗(目前園所裡六位老師分別來自德國,臺灣,波蘭,南非,美國),六個老師帶上二十四個孩子,可以想見如果沒有明確訂下園所裡大小事項的規則,很可能彼此的做法會相互牴觸,甚至上演不同教派的大亂鬥。

所以當米拉發現,點心時間,很多孩子開始把蘋果皮吐出來不吃,有兒童營養學背景的她向我反映「為什麼Claudia會允許孩子沒把蘋果皮吃光再拿下一片呢?難怪最近吐蘋果皮的孩子愈來愈多了。」

我回答她「我有注意到,把這點寫進會議討論事項裡吧,大家一起討論才會有共識。」

1
雙語幼稚園裡有來自不同文化、國籍的老師。(圖/德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臉書

Claudia的說法是,「有些一、兩歲的孩子,因為在家裡吃的蘋果都是削好皮的,所以,他們可能認知中以為蘋果皮是不可以吃的,就像西瓜皮一樣,我知道蘋果皮富含纖維很營養,但總覺得硬要孩子把皮吃下去,或是,孩子不連皮吃下去,就不能再吃其他水果如香蕉或草莓,這樣的做法太強勢,我不能認同。」

米拉則是堅持,孩子對陌生的食物會本能地抗拒,這可以理解,但身為老師應該幫助孩子培養健康均衡的飲食習慣,而不是完全順應孩子進食意願,只要想吃的吃得再多也給,不想吃的就不吃,她覺得這樣孩子只會愈來愈偏食。

蘋果皮吃不吃這事,我和另一位德國老師則持保留意見,有點兩難,因為每次送來的蘋果品質不很一定,不是每次蘋果皮的都很好吞嚥,有時我們自己也不會硬吞下去,但這樣模棱兩可的做法當然無法適用。

這問題討論超過半小時後終於達成共識, 把大家的意見都列入考量後,最後決定的做法是,譬如今天的點心時間提供了蘋果和哈密瓜兩種不同水果,孩子可以自行選擇要吃什麼水果,不過一旦孩子拿了蘋果就得連皮吃完才能拿下一片蘋果,因為我們必須讓孩子知道蘋果皮是連帶可食的,如果他們不吃蘋果皮,代表他們不喜歡這食物,就不可以在吃完前再拿下一片吃,但是如果想要吃哈密瓜就不違背這原則。

1
老師應幫孩子培養健康均衡的飲食習慣。(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在德國幼兒園工作初期,我常覺得德國人不如想像中的有著高工作效率,一件瑣事要就可以討論好久,小到連一幅畫要掛在哪,都可以開會討論。

但德國幼兒園工作進入第四年,我漸漸發現這樣的溝通過程並不徒勞,幼兒園大可以上傳下達,一切教學組長說了算,但省略掉理解彼此意見分歧點的背後原因,很可能最後反而會無法徹底執行。

特別是在雙語幼兒園,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老師若彼此缺乏尊重理解,或只單讓一方主導教學走向,只會更難以消弭雙方意見相左的問題。

我想雙語幼兒園的建立初衷,除了讓孩子有機會習慣另一種語言,也是希望孩子能對不同文化有著包容和尊重,在我工作的幼兒園裡,印象中,不曾聽過園所裡的德國老師對我和Claudia說過「德國人都這樣做,所以你們就照做就對了。」

因為每個人的意見都「等量重要」,所以,討論達成共識後,執行起來心裡不會存有疙瘩。最重要的,孩子能避免在兩種標準下拉扯,也不會無形中被灌輸某單一文化的優越性。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德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
責任編輯/蔡昀暻

喜歡這篇文章嗎?

莊琳君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