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說三倍券癟腳,卻不識大掏空沉痛的台灣

2020-07-22 07:10

? 人氣

筆者認為政府編列的紓困預算對於平民百姓的受益並不如預期的大。(資料照,盧逸峰攝)

筆者認為政府編列的紓困預算對於平民百姓的受益並不如預期的大。(資料照,盧逸峰攝)

蔡蘇政府的「振興三倍券」,究竟能否真正振興台灣已然萎靡不振的內需經濟?能否真正紓救解厄國民百姓無工無薪無所得的「抗疫封鎖肇致之災損」?是今天整個台灣經濟社會莫大關注「會否又是空心菜/空包彈一枚」的焦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紓困疫災兼振興經濟的大哉政策

紛擾爭議迭生且早已民怨四起的振興三倍券,終於在7月15日正式啟動開跑。聲稱既已有了千萬以上民眾「爭相」領取的振興三倍券,能否真正達陣執政當局「兼顧紓困疫災,同時振興台灣萎退經濟」的政策目標設想,正是今天台灣全民社會共所關注的大哉議題。

打從新冠疫情大爆發,執政當局即趕緊追隨先進國家政府作法,研訂「整套」的紓困振興計畫,如意算盤的政治算計是,一方面既要有效救濟因為「抗疫封鎖」所造成的全民百姓「民生經濟所得大損」,另一方面則更希望也能同時營救振興因為「全球性供應鏈大斷鏈」及「工廠停工、商場閉市」所肇致的產業經濟災損。

但是,這兩大構面所肇致的經濟災損,幾乎都是「已然事實」或「已經過去」的經濟活力與經濟財務之損傷,而且更都是「復正」「復原」可能性極低的損失,今天卻一味祇想用「大撒幣」的紓救振興作為,其能奏效之可能性的確極低極窘。

絕對超級浮額記錄的1.4兆元

此次蔡政府蘇內閣所提的《因應疫情振興紓困特別預算》,經過幾番跳躍疊加,已擴充到完全打破中華民國歷史記錄的1.4兆元之絕對超級浮額水準。

依國際發展經濟學經驗,國際間為了對應重大經濟危機衝擊傷害的一般國家政府《紓困振興經濟財政支出》,都以GDP占比至少2%做為最起碼的規模水準,但此次蔡政府蘇內閣所大手筆提列特別預算的GDP占比,竟然已經高達7.3%,依國際經濟學驗證理論言,應該已是足足有餘。

祇是其中已經匡撥了62%作為「紓困有數銀行專用」,再扣除掉紓救工商產企業部門及一般平民百姓的{封鎖自閉傷害損失},其所剩下而能夠「真正振興經濟」的特別預算金額,根本不足1%。

所以說,此次振興紓困方案,謂之為《振興方案》,未免太過沉重,但謂之為《紓困方案》,則其實質配置份額,卻又顯然太過輕薄微少,言之令人沉痛。

難怪民間多所傳述,或有趁機五鬼搬運掏空國庫嫌疑之說,亦難謂空穴來風。

振興經濟攸關不多 紓困民生卻更不足

倘若這次振興三倍券之「大撒幣大放送」,真是以振興民生經濟社會內需動能,做為行動主軸,甚至於,或全然祇是純粹為了賑濟「抗疫封鎖所致災損」而已,則方案匡列為數僅僅六七百億預算額度,實在太過小氣,且根本就是「杯水車薪」全然無濟於賑濟民生經濟傷損之事。

總而言之,總紓困振興特別預算數字的1兆4000億元,看似很大的一塊餅,但實際剖析其構成會發現,真正紓救民眾紓救企業的份額比重都偏低;除了有8,000多億元專門撥給了有數特定大銀行專用,其他3,500多億元當中,另有約1,200億元給艱困企業,其他2,300多億元,可以專用為救觀光業、旅遊業之需。

所以真正可以撥付紓困濟助社會平民百姓的「疫災損失」,殊極有限,更遑論是想要一舉槓桿式高抬國民消費力或新增家戶購買力,豈非更是天方夜譚

20200508-新冠肺炎疫情造成海外旅遊市場急凍,圖為台灣虎航班機。(盧逸峰攝)
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使海外旅遊市場急凍,觀光業、旅遊業者受到嚴重的衝擊。圖為台灣虎航班機。(資料照,盧逸峰攝)

坦白說,觀光業、旅遊業所受到當前疫情之衝擊,特別是一旦納為救濟對象者,之所以會產生困難,很大原因是政府造成的,因為兩岸關係的緊張,陸客不來,導致觀光旅遊業慘淡,其實觀光旅遊產業在疫情未發生之前就被糟蹋了。

振興三倍券總預算支出額占國民消費9.92兆元的占比,根本連0.5%都不到;占零售業總營收5兆元的占比也僅及1.2%;在這樣子的安排之下,想利用振興三倍券手段,提振國民消費力水準,或增進零售產業部門總營收,必然毫無作用。

「振興三倍券」經濟效益的文青式誇張

倘若這次振興三倍券能夠真正全額發放民間,全額被「悉數消費」,事實上,首先就根本無法消化掉「自年初半年來的無法銷售之累積庫存」,或者應該說是,「自年初半年來的無營業虧損缺口」;這其中,尤其是休閒旅遊業、餐飲業及商店百貨業最為慘重,抗疫封鎖災損,各皆至少650億元以上,祇有更高不會更低。

也就是說,振興三倍券手段根本無法給予彌補,也無以實質賑濟救助。

至於「振興三倍券」的經濟效益與價值評估,今天所見幾乎多是的文青式誇張;倘若政府官方不是用1450的文青語言來搪塞充數,則其若想真正能夠映現其經濟實效與價值,制度經濟學家的建議,應該好好從兩個總體經濟指標來予映現:

一是,2020年第四季末的「國民消費總額」,是否已從第二季末,明確且顯著「大幅度提升了」,以及,比較上一年同期,亦有明確且顯著「大幅度提升了」;而且,其昭告天下的方式,應該都有總金額與增幅百分比的並同呈現才對。

二是,2020年第四季末「零售業產業部門的營收總額」,是否已從第二季末,明確且顯著「大幅度提升了」,以及,相對於上一年度同期,也有了明確且顯著地「大幅度提升了」;同樣地,也應該都有總金額與增幅百分比的並同呈現。

倘若兩者都沒有,則應可百分之百推定:掌權執政者又在呼攏全體台灣人了!

漫天複雜戔戔數 也能惹火大民怨?

針對這次「振興三倍券」設計規劃到執行發放的荒腔走板、招惹民怨,讓整個社會大嘆「三倍券是假,三倍怨乃真」的驚奇執政能力;在執政黨民進黨裡頭,迄今也祇有王世堅委員一個人敢說真話,務實針砭行政院三倍券政策的荒謬。

王世堅剴切指出:又不是發放3萬元,卻祇為個區區2000元,就把如此小政務,搞得漫天複雜,簡直就要到了驚天地泣鬼神地步,豈能不民怨?真是不可思議。

王世堅說的對,竟能把區區2000元,說成是什麼振興三倍券,又花費以億計地那麼多印製分裝發放等成本,還要分開單日雙日才可以領,而且事前還要「預訂」,又因為三倍券不找零,小額消費根本不能用,亂七八糟;以今天台灣2300萬人口,光給每人發個2000元,也不過460億元,以今天勞動基金所虧掉的3000億元,拿來移做「三倍券基金」,可以發8次還用不完,真不知是那個天才院長、政務委員、部長的決策,就給個2000塊,卻完全不知道最近這幾年,台灣物價究竟已經漲了多少,真多是一些不食人間煙火的高官。

其實王世堅的真話實說,卻也真正道盡了多少民間平民百姓心聲呢。

20200718-振興三倍券,郵局排隊人潮畫面。(陳品佑攝)
振興三倍券正式推出後,未預購或綁定行動支付的民眾至郵局購買紙本三倍券。(資料照,陳品佑攝)

國際級的「非笑話」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振興三倍券」的發放,在整個民間社會,根本沒有當年馬英九政府發放「消費券」當時,明顯看到社會一片「意外橫財之額外收入」那種無端莫名可以爽快消費的「普遍興奮感」。

正因為這種「普遍興奮感」的缺缺,也難怪在7月15日三倍券起動執行實施前夕,以致於最近網路遍傳如此的諷刺咄怪文,一則被視為笑話的「非笑話」:

「台灣振興三倍券的幾項偉大功績,足以打破金氏世界紀錄,以後恐怕也不會有國家可以超越此紀錄:

  1. 全世界最低的發放金額。
  2. 全世界最高的發放成本。
  3. 全世界最耗費人力的發放方式。
  4. 全世界最慢發放的國家。
  5. 全世界最複雜的使用方法。
  6. 全世界最不方便的發放方式。
  7. 全世界最侷限的使用辦法。
  8. 全世界最好笑的發放行為。
  9. 全世界最沾沾自喜的政府。」

這則「非笑話」,直令整個台灣經濟社會百姓無不莫大感傷。

小錢大爭議的背後圖謀

在整個紓困振興方案計畫中,執政當局大手筆匡列並獲得「獨霸」國會通過高達1兆4千多億的「特別預算」,真正用為紓救老百姓之困的「振興三倍券」總額不超過一千億元,也就是對整體紓困振興方案的占比祇不過14分之1,應是箇中最小部分的極少數之極。但為什麼卻要讓全體老百姓困擾、迷惑、爭議質疑不斷,而且落得「怙惡不改」、「不解民意所向」的惡名?

不過,知識菁英階層則普遍對於「花這麼一點小錢,就想槓桿起振翻轉整體國家產業經濟頹敗大事於一舉」的夢幻政策措施設想,自開始以來一直高度質疑,並且認為,前科累累的當今執政團隊,或有再次藉勢藉端,趁紓困疫災之機便,又一次堂而皇之地打開國庫,再度力踐「五鬼大搬運,掏空民脂民膏」之虞。

長期關注並深刻研究國內政經情勢結構底蘊的專業專家,則直指這不過祇是當今蔡蘇政府的障眼手法,以「最小部分的紛擾爭議」來換取社會大眾對於絕大部分掏空國庫五鬼搬運民財弊情的「怠忽」「無視」。

最可能五鬼搬運掏空民財的「那1.3兆餘元」

祇要稍稍回顧過去4年多時間,先是前瞻計畫的8千多億元「小掏空」,隨即是離岸風電計畫的2.2兆元「大掏空」,每次執政當局「掏空國庫」的搬運計畫,大多會在整個社會沸騰大熱議「一陣子」之後,立即祭出「封鎖媒體報導」把戲,同時,則另起其他新熱政治事件之議題,加力加碼大舉利用1495洗版面方式,極力移轉社會注意力,以「平息」社會熱議與抗議聲氣,使之淡然不了了之。

這次紓困振興方案高達1.4兆元特別預算,也算得是另一次「大掏空」行動,執政當局也是精妙自如運用前兩次「小大掏空國庫」的極其老到無比經驗作法,就全面性藉用最小額度的紓困「振興三倍券」的惱人複雜,來困擾紛亂社會視聽,讓全民百姓大家都把精力與爭議的量能,都聚焦在最小部分的「準掏空」瑣事上,而讓絕大多數民眾,完全忘卻最大部分高達1.3兆多元的「大掏空」惡行之上。

在今天早已被執政當局洗腦馴化的台灣社會,究竟還有多少人,腦力眼力清醒,還會孜孜矻矻全心追究或關注「那1.3兆餘元」的紓困振興費用,究竟流向何方?究竟移轉圖利於哪些機構、團體或個別企業或個別關係人身上?

這種羅生門作法,對今天當家主政者而言,已是近乎爐火純青的「嫻熟操作」,無知的老百姓,究竟還會有多少能夠看破,能夠鍥而不捨追究的呢?

*作者為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90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