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陀吟唱 Vedic:《走入大絲路南亞段》選摘(1)

2020-08-14 04:10

? 人氣

授課的部分,每個吠陀中的讚美詩都有些許不同方式背誦。例如,梨俱吠陀(Rigveda)的讚美詩;以梵文誦詩的方式念誦。以確保不同曲調的特色背誦方法,當然,之間也可交叉互相學習。令人想起山歌中同調不同的模式。(註一:在不同的連續朗誦中,有悅耳組合的語音規則約束的梵語單詞。在每一個單詞後面有意識的停頓,以及在文本中嵌入特殊語法的背誦,這種方法抑制了悅耳的組合,並恢復了原始預期的每個單詞,一個個逐步的背誦,其中連續和順序的配對發音來組合的單詞,才進行敘述的讚美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副院長續說,「這種驗證準確性的方法,歸功於早期吠陀時代所創的梵文語法。這些非凡的技術,保證了精確的押韻(ruti)。」可惜大師在示範時,隨同訪談是懂些梵文的Kathakali 老師Shiju 也無法記下訪談中的全貌,讓我想起電影《阿瑪迪斯》中宮廷指揮大師作曲家安東尼奧.薩列里,他在替臥病在床上作曲的莫札特記譜,但追不上文思泉湧的莫札特的尷尬。

吠陀吟唱永恆的動力

吠陀吟唱時,空氣中產生如音響中的振盪。它是聽得見的持續聲頻,吟唱者的聲音從脈輪向喉部傳播,達到吠陀聲音振盪所散發的靈性的迴響。這在美國大學做過實驗,將植物放在吠陀吟唱及搖滾樂中對比,成長曲線大不同。

同樣地,吠陀音節的吟唱在適當且清晰的地方,具有提供群眾治癒的力量,使共鳴的環境神聖淨化。

吠陀是印度後經文,詞彙創作之母。也是古印度文明最早的文學記錄。現代學者也接受《梨俱吠陀》是這世界上最早的書籍,並且具有傳統印度文化無以倫比的價值。作為所有印度文化的泉源,吠陀必須得到永續的保存和研究,以便了解印度及人類的歷史、文化和語言。它是各種研究的基礎和寶藏,如科學、形而上學、哲學和相關宗教文化取之不盡的文化瑰寶。

隱憂

固然在印度每天有千萬人天天在家或寺廟中吟唱吠陀經,但事實上,印度超過一千個吠陀分支中,包括筆者訪問的學院Vadakke Madham Brahmaswam, 只有13個單位倖存下來,令人不勝唏噓。

在全國教育平等法,及招生困難下,也必須另置入現代課程。全國吠陀機構共同存在潛在威脅,主要因為:

1. 學者老師稀缺,接續無人。

2. 又不能在兼職的基礎上學習。

3. 要求100%的住宿學校,不自由。

4. 缺乏資金。

許多印度學生也對行動書店帶來的不同書籍感到好奇。
吠陀單位面臨招生困難。(示意圖,美聯社)

亡羊補牢

另外,從60 年代開始,印度吠陀學校加入新制的課程,主要還是研修《吠陀經》相關的梵文基本課程外,還加入英語、科學、社會科學等課程。因此,學生也接觸到一般學校課程,吠陀學習計畫也具有同等地位。學生也有機會獲得博士學位。使學生在吠陀吟唱和現代教育中畢業後可獲得很高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吠陀將使學生開發強度記憶方面的潛能,這將會是學生一生受用不盡的寶藏。政府希望利用現代教育以及傳統的培訓和教學,吸引更多人加入《吠陀經》的學習。

如今,印度政府文化部透過國立表演藝術學院這個機構,由中央文化部全額資助,支持吠陀吟唱(Vedic Chanting),透過常規練習、培訓,研究和其有關方面提供經濟補助,以促進和加強世人的投入。

在2003 年,聯合國UNESCO 宣布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單後,也獲得經濟援助。印度政府已向約40 個機構/個人發佈募款,以重振吠陀的永續傳承。

《走入大絲路南亞段:印度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立體書封。(天下雜誌出版)
走入大絲路南亞段:印度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立體書封。(天下雜誌出版)

*作者吳德朗,於2003年成立台北印度愛樂中心,推廣印度文化,引進多元的印度文化分享予國人。亦擔任中華世界遺產協會星球講堂,佛光大學等台灣20多所大學通識課程的客座講師。2017年,他一手打造台灣第一座印度博物館,以視覺美學展示其對印度人文歷史獨道的精神見解。本文選自作者新書《走入大絲路南亞段:印度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