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陀吟唱 Vedic:《走入大絲路南亞段》選摘(1)

2020-08-14 04:10

? 人氣

《吠陀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 年,當時來自中亞西北地區(現今的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的一大群游牧民族雅利安人越過印度庫什山脈,遷移到印度次大陸。這是一次大規模的遷移,曾經被視為是入侵。然而,這種入侵的假設,並未得到今天學者的一致認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吠陀經的語言是梵語,它是南亞當今大多數現代語言的祖先。因此,雅利安語言在印度次大陸的當地語言中獲得了很大的優勢。

吠陀文學本質上是宗教性的,它除了反映婆羅門祭司階級的世界觀,還包括除了宗教儀軌之外的神話、阿育吠陀、瑜伽經、醫學知識、天文、戰爭、民俗,它也是印度古代的百科全書。

人們對吠陀文本的作者了解不多,在吠陀傳統中,重點往往是在形而上的思想上,而不是在作者身上。他們口頭傳承了許多世代。像荷馬史詩一樣,《吠陀經》是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人所組成的。這些文本中最古老的是《梨俱吠陀》,但也不確定其成書的年代。

初識吠陀文本

基本的吠陀文本是由四個吠陀聚集成書的,分別簡述如下:

一、《梨俱吠陀》(Rig-Veda) 「讚美之歌的知識」,用於朗誦。

二、《娑摩吠陀》(Sama-Veda)「聲韻的知識」,用於念誦。

三、《夜柔吠陀》(Yajurveda) 「關於儀軌的知識」,用於禮儀。

四、《阿闥婆吠陀》(Atharva-Veda)則包括咒語和符咒。

一般來說,《吠陀經》有強烈的先入為主的偏見,因為婆羅門在編輯和傳播這些文本方面具有知識壟斷權。

《梨俱吠陀》是《吠陀經》系列中最大和最重要的文本;它以非常隱晦的風格寫成,包括1028 首讚美詩,還分為10 本曼荼羅的書。是一部深奧的文本,現代讀者實在很難以理解其中的隱喻和典故。

吠陀吟唱的傳承

十多年來,筆者或在印度寺廟婆羅門引領下、或在瓦那拉西的祭恆河祭典、或在印度人居家敬拜及結婚禮儀,聆聽吠陀吟唱百回不厭倦。吠陀在當代印度生活中仍然發揮重要作用。

2019 年,為筆者15 年來,第三度到喀拉拉訪問­rissur 的傳統吠陀學院氏達奇吠陀研究所(Vadakke Madham Brahmaswam)。這是印度大名鼎鼎的哲學家

商羯羅大師(Shankara)在印度建立4 個修道院之一,當初建校主要目地是傳播商羯羅大師的《不二論》哲學,它更是印度最古老的吠陀機構之一。它的歷史可追述到桑伽哲羅王朝。目前學院仍然在傳承《梨俱吠陀》,同時也教導《夜柔吠陀》和《娑摩吠陀》,《阿闥婆吠陀》因摻雜了太多民俗的怪力亂神,已逐漸失傳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