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昌坪專欄:限制欠稅人出境的憲法檢驗

2017-06-14 06:50

? 人氣

(Article 12, paragraph 3, clearly indicates that it is not sufficient that the restrictions serve the permissible purposes; they must also be necessary to protect them. Restrictive measures must conform to the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they must be appropriate to achieve their protective function; they must be the least intrusive instrument amongst those which might achieve the desired result; and they must be proportionate to the interest to be protected.)

事實上,國際獨立專家於2013年審查我國政府落實國際人權公約初次報告後,曾於「結論性意見與建議」中,表達如下的審查結論:「…2011年有超過50,000人次中華民國(臺灣)人因各種理由被限制出境。有超過18,000人次因財務與稅賦理由而被限制出境。這些稅務機關所做的行政處分已廣泛的干預人民依公政公約第12條第2項所享有的離開本國的人權,卻只有少數被法院判決所推翻。專家認為這些對中華民國(臺灣)人民遷徙自由的大規模限制顯難符合公政公約第12條第3項的限制條款。專家因此建議中華民國(臺灣)應該適當地修改法令與政策,讓稅務與其他行政機關的實務做法都能遵守遷徙自由的要求。」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稅捐稽徵法第24條第3項限制納稅義務人出境之目的無非在於利用「人的保全」確保國家租稅債權之實現。惟若與稅捐稽徵法第24條的他項規定合併觀察,實難認定該等手段具有適當性。例如稅捐稽徵法第24條第2項規定,欠繳應納稅捐之納稅義務人,有隱匿或移轉財產、逃避稅捐執行之跡象者,稅捐稽徵機關得聲請法院就其財產實施假扣押。就立法用意而言,乃在強調「物的保全優先於人的保全」。此外,稅捐稽徵法24條第5項亦明文規定,稅捐稽徵機關未先就納稅義務人之財產實施假扣押者,財政部不得函請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限制出境。如此觀之,真正可適用稅捐稽徵法第24條第3項,以「人保」來保全國家租稅債權時,納稅義務人客觀上多屬於「無資力狀態」,將此等無資力狀態之納稅義務人限制出境,亦無助於國家租稅債權的實現,不符合比例原則之適當性原則。

喜歡這篇文章嗎?

劉昌坪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