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如何解釋那些無法言喻、千年不遇的事件?《躁動的亡魂》選摘(2)

2020-06-19 05:10

? 人氣

第四章〈骨與肉〉探詢的是,江南地區死者的屍體下落如何。屍體擔負沉重的政治象徵意涵—屍骨四散的景觀,表示統治政權的嚴重失敗;而食人的出現(無論是謠言還是事實),更說明支撐社會的社群紐帶已經瓦解。在這樣一個看似喪失道德基礎的世界裡,那些關於屍體如何失蹤,如何被找到,或是被奇蹟般保留下來的故事,被用來證明死者或是那些找到屍體的家人的德行。埋葬死者的做法可以幫助省級和地方的官員(或是那些攜手合力妥善處置屍骨的慈善組織)獲得合法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第五章〈木與墨〉聚焦於祠廟與書本對戰爭死難者的紀念。透過紀念之舉,清朝試圖恢復並重獲各個社群被戰爭所耗損的忠心。死者被作為烈士銘記;強調盡忠之死以及王朝勝利的敘事掩蓋了戰時的不確定性及背叛。然而,強烈的情感無法被操弄。紀念的同時,也成了表達不同陣營立場的方式:地方民眾堅持認為,紀念家人和鄰居是他們自己的義務。他們取木築造祠廟,潑墨作書紀念逝者;即使是得勝的湘軍和淮軍,也爭取優先紀念他們自己死去的同袍。戰爭一結束,每個層級的人們都尋求清廷支持自己的做法,即使僅是為了替自己的目的而利用王朝制度而已。

第六章〈失去〉聚焦於一名男子,如何在他特殊的回憶錄裡紀念被害的母親。張光烈,一位我們所知甚少的無名小卒,刻意援用官方紀念的書寫架構,只為了表明這些方式不足以代表或涵括他的記憶與感情。張光烈記錄了自己在面對喪親巨痛時,如何以極為個人化的方式探詢意義與尋求安慰。此外,戰時的苦痛最終透過新式媒體找到了出口:《申報》等報紙讓這些故事得以傳播,並促進了新型社群(community)的構成與動員,即使有時候這是建立在人們的痛苦經驗之上。

暴力和紀念重塑了戰後社群,改變了人們對所處的政治與社會世界的理解:無論是死人還是活人的身體,都被戰時經歷打上了標記;太平軍在俘虜臉上刺上「太平天國」字樣,男人們得思量頭髮的政治意涵;如同一切善有善報的故事,悲痛的家屬在神祕指引下尋回了屍體和棺材;食人隱喻著社會的崩壞,但也為重創下的社群提供了食物;死節者的屍體保持不壞;某人摯愛的姊姊的靈魂在死後回來,說她死得其所,好讓家人們安心。上述這些故事都說明了,真摯的情感和所受的創傷會以不同且很可能長久持續的方式,影響著人們,影響著他們與家人,與國家,以及與彼此之間的關係。在此,本書要用最接近底層的眼光來閱讀史料—既低於事後回溯所建立的、宣揚忠於王朝的崇高框架,也低於後世不斷被利用的革命框架。唯有檢視十九世紀中葉中國民眾是如何面對內戰帶來的傷害,我們才能獲得瞭解他們世界的新視角。或許,這個新視角能讓我們更瞭解自己的世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