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母語教育的困境與改善方法

2020-06-07 05:30

? 人氣

作者認為,台灣目前的母語教育有其盲點,並提出改善方法。圖為台灣教授協會於2019年11月5日舉行「母語教育是人權立國的基本」記者會。(資料照,盧逸峰攝)

作者認為,台灣目前的母語教育有其盲點,並提出改善方法。圖為台灣教授協會於2019年11月5日舉行「母語教育是人權立國的基本」記者會。(資料照,盧逸峰攝)

近幾年,找回母語、使用母語的觀念似乎越來越被社會重視,出現不少閩南語流行歌曲,例如由前陣子過世的三金影帝吳朋奉演出MV的《浪子回頭》就傳唱甚廣,還有用一口流利海陸腔客語宣導防疫觀念的客家電視台記者,也讓大眾留下深刻印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200526-演員吳朋奉曾為樂團茄子蛋的歌曲「浪子回頭」拍攝MV,他的死訊傳出後,茄子蛋在臉書感念恩人當時義氣相挺。(取自茄子蛋臉書)
演員吳朋奉為樂團茄子蛋的歌曲「浪子回頭」拍攝MV,該曲也為傳唱甚廣的閩南語流行歌曲。(資料照,取自茄子蛋臉書)

但母語教育真的足夠嗎?以客語而言,雖然從小在客家庄中長大,我仍然覺得要學好客語十分困難,且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語言活力評估標準,國內各語言的調查結果顯示客語屬於「明確危險」等級(大體從父母一代以上的人使用),細究原因,環境的影響佔了最大成分:

第一,缺乏聽的環境。身邊不少人和我一樣,身邊長輩在和孩子對話時都會自動切換聲道,用華語溝通,少數能說流利客語的同學,大多是家中有不會說華語的長輩;

第二,學校裡的母語教育課時間太少,一周僅有一堂,課程內容也安排的不夠有條理、實用。在我的記憶中,客語課的老師並沒有解釋過如何識讀客語的羅馬拼音,上課時也就是念一篇短文或是童謠,少有像英文課本那樣多人對話的課文形式,上課中的所學不易消化,也難以應用到日常生活;

第三,學會之後也少有說的場合,在學校上課時全使用華語,下課後和同學玩樂也幾乎不會使用客語(若有,也大多是髒話或是簡單的單詞),若是回家後平時家人之間的溝通也沒有習慣使用客語,就會這麼逐漸荒廢。

學習過外語的我們都知道,掌握一門語言需要持續接觸才能熟悉,例如讓孩子就讀雙語幼稚園、長大後一週上五堂英語課,甚至下課後再到補習班繼續學英文,用大量的時間刻意學習之外,日常生活中也常會聆聽西洋歌曲,或是遇到英語發音的影視作品,無形中增加許多接觸的機會。相較之下,我們大多只有在鄉土劇還有部分作品中的黑道、流氓這類角色出場時,才會聽到閩南語,而客語、原住民族語的能見度更是低得可憐。

以音樂作品舉例,雖然金曲獎已經設立最佳客語專輯、最佳原住民專輯等獎項,但以30屆金曲獎在Youtube上的各獎項頒獎影片觀看次數為例,最佳國語專輯大約四萬一千多次,最佳閩南語專輯只有四千九百多次,差了將近十倍;至於最佳客語專輯、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的觀看次數更則是連三千都不到,分別是一千四百次和兩千七百多次。

除了環境的潛移默化,再進一步說到若想要主動學習時會遇到的困境。例如客語大致上被分為五種腔調,俗稱「四海大平安」,依照使用人口的多寡排序,包含四縣、海陸、大埔、饒平、詔安,以我的家鄉慣用、使用人數排行第三的大埔腔而言,不管是上網搜尋還是透過其他管道尋找教學資源,都不容易有適用的教材,大多以四縣腔和海陸腔為主(平時在大眾運輸上聽到的客語廣播,也都是四縣腔),何況是饒平、詔安這樣更冷門的腔調。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