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為了前瞻,搶錢搶到「返祖」、反智的政客們!

2017-05-03 06:30

? 人氣

政客為了前瞻,搶錢搶到反智,認為不必作評估不要自償率。圖為立委管碧玲.(陳明仁攝)

政客為了前瞻,搶錢搶到反智,認為不必作評估不要自償率。圖為立委管碧玲.(陳明仁攝)

許多被稱為「內容農場」文章的標題,喜歡用「聽到這句話,大家都驚呆了….」;不過,這一次是真的讓人「驚呆了」,綠營的政客、官員為了爭取前瞻計劃、為了搶錢,倡議前瞻計劃「不用經濟效益評估、不要自償率」,聽到這些話真的讓人「驚呆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大哉問!管碧玲:劉銘傳蓋鐵路有經濟效益評估嗎?

前瞻計劃提出後批評、質疑不斷,其中最重要者是許多計劃缺乏評估、沒有自償率估計,外界擔心未來重蹈當年「蚊子館遍地」之覆轍。對這些批評,高雄立委管碧玲在立法院質詢國發會主委陳添枝時大聲的質問,當年劉銘傳當年在台灣蓋鐵路時,「有經濟效益嗎?人口數夠嗎?」還有日本人百年前在高雄蓋鐵路時,「需要作自償率分析嗎?需要作經濟效益分析嗎?」

她的結論是「你現在需要蓋一百年後還可以用的建設的時候,你現在在跟我講經濟效益,那就是不要作嘛,就是讓台灣一百年以後還是串不起來嘛!」

台中交通局長痛罵自償率

無獨有偶,台中市交通局長王義川投書媒體,除了大力為台中爭取的軌道建設辯護外,最後還把「自償率」痛斥一頓,他說「政府投入公共建設若老是在乎自償率,那學校、公園、道路也要算自償率嗎?沒有自償率是不是就不要蓋學校?公園綠地免費使用,是否就不要開闢公園?」痛斥「狹隘的自償率邏輯已阻礙台灣二十年的軌道發展」;對外界質疑台中捷運的運量,他指說「這樣的質疑和30年前懷疑台北要不要蓋捷運一樣」。

管碧玲以清朝、日本時代蓋鐵路都沒有經濟效益評估、沒作自償率,王義川也說台灣蓋第一條捷運時,根本連自償率的報告都沒寫,以此來反擊要求對前瞻計劃作好評估、算出自償率的要求,確實是「大膽又有創意」;這就好像有民眾要用電、裝自來水、買汽車,你告訴他古代人沒有電、用井水、走路坐馬車,也活得好好的,所以要求這些事都不合理一樣。

未來建設計劃都不必作評估?返祖又反智!

如果其言成理,依照此邏輯,台灣所有的政策評估、行之多年的環境影響評估等,全都該廢除了。這樣作,全台的所有財團、企業一定額手稱慶、拍掌叫好,因為以後任何投資開發都甭作效益評估、環境影響評估,「清朝、日本時代也沒這樣作嘛!」他們可能不僅願意支持管媽選高雄市長,甚至選總統都可以。

生物學上的「返祖現象」是指個別生物體退化出現其祖先所具有的性狀;引伸到社會科學裡,返祖現象指一種現代人恢復以前的行為和思維方式的現象。管碧玲這番話明顯是一種「返祖現象」,只不知台灣與民眾是否要跟她一起退化、回到過去?

至於堂堂六都交通部局長的投書,就一個外行人、隨興在網路上發表感想的水準而言,這篇算是水準之作;但以一個專業的交通官員的水平而言,就是有點…..那個…….怪了,或是說反智又「欠學」。

傻傻搞不清什麼是自償率?

以「興建學校、公園」的案例反證自償率沒必要,確實有說服力;但問題是這種說法是連政策中的自償率規定都未搞清楚。王義川痛斥政府「亂搞」的自償率要求,其實是來自中央訂定的「自償性公共建設預算制度實施方案」,只要看過此方案者,都不會有「那學校、公園、道路也要算自償率嗎?」之質疑。因為所謂自償性公共建設計畫有其嚴格定義,主要是指「可向使用者、受益者收取相當代價」之公共建設計畫─軌道建設當然就屬這類建設,學校、公園則沒啥人要求列出自償率吧。

王義川說「軌道系統的效益並不在票箱收入,全世界也沒有軌道系統光靠票箱就賺錢的」,言下之意似乎自償率未考慮公共建設外溢效益,要求營運票價收入要能自償,是非常沒道理的,要求能自給自足更是全球的天方夜譚。

許多自償率低的建設仍能推動

這段話講得沒錯,但卻刻意跳過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未談─從政府到社會,從來沒有任何人要求軌道建設要有百分之百的自償率才能推動,事實上從許多己推動建設的自償率看,其要求是相當低。例如台北捷運後續路線的自償率大概只有30%出頭,高雄捷運當年BOT時的估算是11%,機場捷運也只有6.64%,土城延伸線更是低到1.11%。後來中央曾提出對捷運計劃自償率的要求:台北市訂在35%、新北25%、其它地方10%─10%這個數字其實也是長期公共建設自償率的平均值。

而且該注意的是所謂自償率要求,與民間投資的「賺錢」是兩回事。民間投資是否獲利,除了營收要扣除各種支出外,先期蓋廠買機具設備的投資全部要攤提折舊、利息支出也要扣除後,仍是正數才算是獲利。但公共建設的算法是「不含折舊與利息」;也就是說,當你聽到台北捷運、高雄捷運都「有獲利」時,其實台北捷運是根本不計那7000多億投資經費的折舊,高雄捷運也未計2000億建造費的折舊。

捷運獲利都未計初期投資,自償率標準不算嚴

當初台北捷運通車時,是以每年1元的象徵性租金把數千億的捷運交給捷運公司,一直到後來有盈餘後才開始以營收的4%繳納租金作為「重置準備金」(未來要重購電聯車等設備之用),但還是不必攤提任何折舊;高雄捷運由民間經營的虧損到政府經營的賺錢,不是政府厲害、經營天才,而是原先以BOT為之,因為是民間投資,所以要攤提折舊與扣除利息支出,高捷馬上「虧得不省人事」,最後只能啟動政府收購,變公營後不必攤提折舊,加上運量漸增才掙得盈餘數字。

說「狹隘的自償率邏輯已阻礙台灣二十年的軌道發展」,證諸過去的案例,是半對半錯─事實上自償率的標準算是寬鬆,但至少可過濾出效益高者再推動;如果沒有自償率這個「攔門虎」,每個地方吹噓說民眾有需要、效益超高的軌道建設通通作,正面看當然是台灣軌道建設「一日千里」,負面看則是可能大家一起「虧到不省人事」。

王義川認為對台中捷運運量的質疑,「和30年前懷疑台北要不要蓋捷運一樣」,以此反證質疑者必然錯誤。不過,這番話是百分之百對台北捷運的無知。早在民國56年,孫運璿任交通部長時就研究建台北捷運,後因經費龐大兼尚無迫切需求而擱置;之後因台北交通惡化,行政院在68年就要交通部儘速規劃台北捷運,待民國70年後,尖峰時期台北已是寸步難行,從國建會的與會學人、國內專家,到一般民眾,都要求儘速建捷運。當77年6月台北捷運第一個工程終於動工時,所有人都認為來得晚了,何來「懷疑」?這種說法是連基本的事實都搞錯。

北捷20年,公共運輸比重猶不到4成

至於那些把要求先評估的聲音當成「天龍國」之音,是為了蓄意卡住中南部的進步,認為只要捷運拚命蓋、蓋得多,運量就出來、地方民眾紛紛捨汽機車就捷運者,只能無言以對。這些人該看看被認為路網最密、最成功、運量最高(每日200萬)的台北捷運,其實捷運通車20年,公共運輸比重不到4成、捷運比重不到2成。這種以國外都會為例,以為蓋了捷運就能改變民眾交通習慣的想法,以各地方民眾的習慣與交通文化來看,是有其風險;寄望一個捷運完成,就改變民眾行的文化,恐難成真。

而且,各地方的目的應該是要為民眾作好交通供給、提倡大眾運輸,而不該是「為捷運而捷運」;好歹先有個評估,就容易衡量出要達到目的(增加與提升大眾運輸系統),是否可能有其它成本效益較高的方式,而不是非蓋貴森森、營運費又高的捷運不可─從改善與增加公車路線到BRT都是可能的選項。

要求一個數百億的建設計劃先作好評估、算一算自償率,並不為過,也是長期以來的SOP。而且,現有自償率要求其實不算高,最後的抉擇亦不是全然根據自償率高低,但好歹該有一個評估、數字,一來在彼此競爭的計劃中可有安排優先次序的參考依據;二來,至少知道未來要面對的情況─如果一個自償率是負數的計劃,大概就知道如非作不可,就是要長期虧損、虧到不省人事,大家就要準備承擔。

松下幸之助:一流人才經商,二流人才從政

管碧玲開口閉口都是「百年建設」,其志向恢宏、帽子也夠大,頗有當年日本松下電器創辦人松下幸之助創立公司時,就許以打造「百年企業」的雄略;但松下不會笨到把數十年甚至百年後才可能需要的工廠先蓋起來,放在那養蚊子吧?

這倒讓人想到松下幸之助曾說過的一句話:「我們把一流的人才留下來經商,讓二流的人去政界發展。」

台灣或許難確定經商者是否一流人才,但看到綠營政客為了搶錢產生的返祖現象與反智言語,管碧玲發出以其「把全台灣串起來」的百年建設眼光,「台灣所有縣市都可蓋捷運」的豪語,交通官員對自償率的無知,倒真讓人覺得「讓二流的人去政界發展」講得不離譜耶!綠營政客就想拿數百億元蓋軌道建設,但卻搶錢搶到連一個評估報告、算一下自償率都不願,難不成地方政府的前瞻計劃都是難見公婆?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呂紹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