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肝之戰,呈現消費認同與文化正統的政治張力:《爭議的美味》選摘(2)

2020-05-01 05:10

? 人氣

出於這些理由,我對肥肝美食政治的分析同樣基於文化社會學,必須仔細檢驗飲食與烹飪實踐中產生的語言、框架、意義及情感。文化社會學家在文化生產的各種節點上研究了意義製造(Meaning-Making),包括媒體、藝術、儀式、故事與信仰,然而這條脈絡卻鮮少思及食物的象徵與實質內容。從文化社會學的視野去思考食物,尤其是某些食物為何能成為公眾情感的焦點,同樣能磨利我們對文化範疇如何體現,文化力量如何受布署、駕馭、壓抑及爭議所提出的理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的分析仰賴研究其他文化市場及場域爭議的作品,諸如藝術、文學或音樂市場。這些場域中的象徵、話語與文化規範之爭,都能對生計與市場造成實際影響。象徵政治藉由將這些文化場域中的消費道德化,重塑這些場域,並且重新定義文化。正如社會學家約瑟夫.加斯菲爾德(Joseph Gusfield)筆下一段有關象徵政治的文字:「乍看之下愚蠢的議題……,往往因其象徵的受認同、或遭貶損的風格或文化,而變得重要。」在議題的正反雙方皆召喚消費者成為有力的行動者之際,這句陳述尤其真切。

然而,食物在幾個重要面向上有別於其他文化商品。首先,食物在你我生活中具有特殊地位,關係到我們的身體與健康,生理進食動作也會產生其他文化商品無法產生的內在反應(以及焦慮),儘管有些人可能也會對鄉村音樂或科幻小說產生強烈感受。再者,食物是世俗的,是你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各種顧慮中唯一博取人注意的事物。食物的這個日常本質展現出一種雙重性:我們會受到哄騙,將食物視為尋常或無害的;也會叩問食物平凡的表象是否掩飾了什麼重要的文化或情感依附。

重要的是,食物產業的市場規模與其他文化產業大不同,它在政治經濟上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到更多個人與組織。政府政策、強大的跨國公司、全球金融與經濟,這些全都形塑著食物的生產型態。食物是一門大生意,食物與農業是美國第二大產業,規模僅次於國防。隨著二十世紀農業與食品生產工業化而來的,是企業組織合併、公司把持產權,以及茁壯的政治權力。類似地,歐洲農業與食品生產的整合市場一向是歐盟成形以來的核心活動,占了大約五成的歐盟年度預算。肥肝雖然只是食品產業的冰山一角,但對其政策的挑戰或改變,都可能牽動其他產業的環節。

肥肝是二十一世紀美食政治與品味爭議的一道極端案例。肥肝作為社會象徵的重要性不只源於它指向的各種意義與價值,也來自它引發的情操。肥肝爭議呈現出當今烹飪世界的消費、認同與文化正統性的政治張力,描繪出道德顧慮與市場文化的疊置,如何讓我們與食物、以及你我彼此的關係無可避免地政治化。有人聲稱,肥肝在歷史與文化上有其無可取代的地位;但其他人則認為,肥肝的存在令人不快,而且是一個值得發動抗議的理由。

爭議的美味立體書封(八旗文化提供)
《爭議的美味:鵝肝與食物政治學》立體書封(八旗文化提供)

*作者米歇耶拉・德蘇榭(Michaela DeSoucey),現任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專攻文化、食物、消費者市場與政治、組織理論、認同運動以及全球化與在地化等研究領域。本文選自作者新著《爭議的美味:鵝肝與食物政治學》(八旗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