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型劇不能只靠導演」 《誰是被害者》取經美劇打團隊戰 盼開拓產業可能性

2020-04-24 08:10

? 人氣

「當他們可以活在場景裡的時候,就都不是問題了。」莊絢維指出,因此他們要設法營造場景的氣氛,「像偵三隊,大家忙著辦案都不回家,每天追案子,或者報社裡每個人都光鮮亮麗,但私下都在鬥爭,而方毅任的實驗室完全沒有生機,人的距離很開,這些氣氛一方面幫演員展現角色,一方面也提供有機的質感,這樣拍就不會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200416-Netflix影集《誰是被害者》劇照,許瑋甯飾演記者徐海茵。(Netflix提供).jpg
導演陳冠仲表示,台灣需要有自己的語言去講類型,且重點在於接地氣,讓台灣人看了不會覺得距離太遠。(Netflix提供)

編劇顧問、劇本醫生有錢也找不到人 靠團隊分工拚精準度

湯昇榮則表示,所謂學習美劇,核心就在於「精準度」,美國影劇確實找到觀眾喜歡的節奏,並改變了人們看戲的習慣,也在專業分工下,能夠很精準分析如何吸引觀眾,如坊間不時可見好萊塢的編劇教學書出版,便是個例子。

曾瀚賢則以所謂「劇本醫生」為例。如由布萊德彼特主演的殭屍末日片《末日Z戰》,原版結局裡,安排了一場在莫斯科的大戰,布萊德彼特並在其中大顯身手;然而,這段看似精彩的結尾,卻與原先的角色形象落差甚大,派拉蒙影業因此找來影集《Lost檔案》的資深編劇為情節把脈,並將結局徹底改寫。

曾瀚賢說,這是因為美國影視工業已經成熟,能直接找到對的人,「可是台灣不是花錢的問題,是花了錢也沒人,誰聽過市場上有編劇顧問、劇本醫生嗎?表示這個東西還沒被重視。」

「所以台灣必須找到自己的方法,像拆解、分析劇本,某方面其實很像剪接師的角色。」曾瀚賢解釋,要找能瞭解類型結構、點出問題的人時,剪接師會是類似的角色,編劇、監製也是可以提供意見的人,目的一樣都是說好故事,只是在台灣,要用其他方法來達成。

200407-Netflix台劇《誰是被害者》主創團隊7日接受《風傳媒》專訪,圖為製作人曾瀚賢。(盧逸峰攝)
Netflix台劇《誰是被害者》製作人曾瀚賢,台灣沒有所謂的劇本醫生,必須找到自己的方法,像拆解、分析劇本等等。(盧逸峰攝)

劇本之於一齣戲的重要,在近期便有《我們與惡的距離》這般成功案例。《與惡》的劇本,是由編劇呂蒔媛,自訪問40多位律師、法官、記者、精神科醫師等後才完成;曾瀚賢指出,因為她已經是很成熟的編劇,但不能期待每個人,都用30年達到這個狀態,所以還是要倚靠團隊作戰。

韓國花30年走出自己的路 瀚草盼多元性「讓台劇走更遠」

「看現在《想見你》、《與惡》成功,更多時候是要看團隊怎麼運作,這絕不是只靠導演而已。」曾瀚賢舉例,像近來爆紅的韓劇《梨泰院》,台灣可能有這樣的故事原形,但沒有編劇、導演可以組合起來,而韓國是這30年來,是有意識培養一個個團隊,百花爭鳴形成集體的力量。

「我們有點像藉由學習美劇,讓我們可以走得遠一點,韓國也是這樣。」曾瀚賢指出,如今韓劇最厲害的地方,不是他們像美劇,是學習美劇後,拍出韓國自己的味道,這不是只靠單一作品就能達成,也是累積30年經驗,一部接著一部,慢慢大家就知道韓劇是怎樣,而台灣從《我們與惡的距離》、《想見你》等劇的成功,慢慢會累積出自己的東西,瀚草也希望摸索出更多可能性。

曾瀚賢認為,進入OTT時代後,觀眾的接收變得更多元,反而創作者有時因為過去習慣的工作方法,會自己限制自己,「但當觀眾已經展現這麼大跨度的可能性時,創作者就更應該去挑戰、回應市場。」

20200416-《誰是被害者》工作照,導演陳冠仲(左)。(瀚草影視提供)
曾瀚賢表示,台灣從《我們與惡的距離》、《想見你》等劇的成功,慢慢會累積出自己的東西,瀚草也希望摸索出更多可能性。(瀚草影視提供)

儘管OTT的隨選、推薦機制,讓不同類型的劇種更容易推到觀眾眼前,但湯昇榮認為不能過度樂觀,新嘗試也可能失敗,「要掌握觀眾的喜好太難了,OTT好像給大家新樣態,但搞不好很快就過了,觀眾這一部戲喜歡的東西,可能下一部就討厭了。」

對此,湯昇榮認為,台灣在創作上很自由,呈現越來越多元,對於讓產業走得更遠,這是很重要的事,像美國娛樂產業之所以厲害,是因為市場可能性夠大,音樂從早期古典樂到爵士樂,之後分出多流派,到南美洲則演變成Bossa Nova,如今古典可以跟爵士跨界、爵士可以跟R&B合作,更加拓寬市場的可能性。而他期許,有一天台灣的影劇產業也能這樣。

喜歡這篇文章嗎?

吳尚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