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的中美台關係》中美航母角力、口罩外交建功—台海情勢的變與不變

2020-04-17 10:40

? 人氣

外界評論,台灣民眾的心態已經開始從因為北京壓力而浮現的「亡國感」,轉移到自信能幫助別人的「強國感」。專攻台灣民主的學者南樂(Lev Nachman)對BBC中文稱,台灣的自信心來自在沒有世衛及美國的幫忙下,靠自己防疫成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北京的反應

,
中國殲15戰機

北京對於台灣在疫情期間的國際外交行動,開始有所反制。

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分析員李愛玲(Helena Legarda)告訴BBC中文,此次遼寧號編隊演習,主要是針對台灣,發出信號,表示即便肺炎大流行期間,中國仍可以針對台灣進行潛在軍事行動。

也有分析表示,此次行動也是北京針對台灣與美國這幾年在印太地區的合作發出信號。

美國華府智庫史汀生研究中心(Stimson Center)研究員孫韻(Sun Yun)告訴BBC中文,遼寧號航行背後恫嚇的態勢明顯,「但這只是一種態勢,而不是進攻的凖備。」

孫韻認為中國航母編隊演習的大背景還在於中國對於美台關係不滿。

她說,中國對台灣爭取WHO會員身份的行為不滿,同時對民進黨政府借著疫情擴大國際空間感到不快。「此外,中國與新冠肺炎疫情纏斗最艱困的時候,美國的軍艦卻在台灣周遭和南海出現,北京不甚開心。現在是還以顏色的時刻了。」

疫情改變美中台三角關係?

許多分析也指出,疫情過後,台美保持友好,北京施壓台灣這種美中台三角關係,在短時間內變動機會很小。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教授曾銳生(Steve Tsang)表示,中國對台北施加政治壓力,是不管有沒有疫情爆發都會持續的手段。不同的只是,因為美國受困於疫情,北京施壓台灣的力道上可能加大。

孫韻認為,此次疫情後,增強了中國對其治理能力的信心。「但這是否也增強了中國的國際地位還有待觀察,因為中國在處理疫情和援助外交上的許多作為,並非沒有受到國際質疑。」

她認為,病毒大流行給北京帶來衝擊的同時創造了機會,促使中國在外交政策方面變得更加自信,也更加具有防禦性,「這種趨勢不是始於新冠肺炎,肺炎危機之後也不會消失。」

李愛玲則判斷未來中國有關抗疫的宣傳會越來越激進,試圖將自己描繪成一個負責任的政權,在成功控制疫情之後,也能夠幫助其他國家防疫。

台灣的下一步

南樂告訴BBC,美國現在深陷疫情,對於台灣幫不上太多忙,而美國暫停撥款給世衛,對台灣想要成為世衛觀察員的願望,到底是好是壞還不一定。他強調,美國能否依據剛通過的「台北法案」(Taipei Act)協助台灣加入國際組織是一大焦點。

李愛玲則說,儘管北京批評民進黨政府「以疫謀獨」,但可以預見台北會繼續與美國或歐洲等國保持良好關係,並在防疫政策上與中國做出區隔。

台灣時事評論者則雅則認為,台灣社會不應過度在乎捐贈口罩能帶來多少外交成績。她認為捐贈口罩該是人道理由,台灣無須計較付出能否有所回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