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煌雄專文:悲愴的「瘟神」─黨外群像

2017-04-23 07:00

? 人氣

1940年生於台南七股鹽鄉,11歲時隨父母遷居高雄。小時候曾讀漢學,以台語讀古文與詩詞,對楊青矗影響很大,也奠定後來推動台語文復興運動的基礎。1961年以後,楊青矗以煉油廠殉職員工遺族身分,進入高雄煉油廠工作,並在這時陸續發表文章與小說。楊青矗將工人受到的不平等待遇,以小說方式呈現,並慢慢凝結工人的反抗意識。1970年代,楊青矗開始有計劃地寫作一系列女工小說,在鄉土文學論戰中,被國民黨「抹紅」。1978年《廠煙下》出版時,楊青矗即宣告從文學走向政治,準備競選工人團體立法委員,隔年,楊青矗因美麗島事件入獄,在獄中仍未停止寫作,出獄後有多本作品出版,以文字見證時代。而後,楊青矗發現不管本土勞工或語言,在台灣都居於弱勢地位,自1986年起展開國臺雙語辭典的編撰工作,幾近耗盡家產終於出版,並終生投入台灣語文的研究推廣與教學。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外鄉女作者楊青矗老師在首播後發言。(圖/外鄉女提供)
楊青矗將工人受到的不平等待遇,以小說方式呈現,並慢慢凝結工人的反抗意識。1970年代,楊青矗開始有計劃地寫作一系列女工小說。圖為《外鄉女》作者楊青矗在民視《外鄉女》首播後發言。(圖/外鄉女提供)

‧橋樑與樞紐

生於宜蘭農家,原本家人期待她留在宜蘭當一名小學老師,然而陳菊卻毅然赴台北求學,19歲擔任省議員郭雨新秘書,從此投入黨外運動,十幾年間,陳菊成為老一輩和年輕一輩政治運動者之間重要的橋樑,並與海內外民主運動者建立起深厚的交往。

經過立委和監委選舉失利的郭雨新,於1977年離開台灣前往美國,持續在海外從事台灣人權運動,陳菊也就成為郭雨新在台灣的代理人。由於秘書的身份,能取得政治犯家屬的信任,海外人權工作者到台灣,亦需依賴陳菊串連島內的訊息,了解政治犯的狀況。當年艾琳達(Linda Gail Arrigo)到台灣做黨外研究,也是因為陳菊才認識施明德,艾琳達曾說:「陳菊對台灣的黨外非常重要,她是一個在人與人之間交接的人物,把很多人拉在一起。」在資訊封閉的年代,聯絡工作甚為關鍵,若沒有人負責聯繫,就無法啟動後續新生代對政治的關懷和參與。年僅20多歲的陳菊已是海內外人權運動工作者的樞紐,對內亦為連結黨外不同世代的橋樑,從穿針引線到分派工作,讓黨外活動有組織地運作,也使黨外運動的精神得以順利傳承。

‧「太史公」

用生命在守護傅正資料的陳信傑,從傅正「秘密組黨行事曆」發現,民進黨組黨前第1階段的5次會議,以及第2階段10人小組的8次會議與3次擴大會議,傅正均無役不與,且積極串聯,留下彌足珍貴的紀錄。另外,民進黨為參與國是會議,成立憲政研究小組,提出〈民主大憲章〉作為憲政改造的藍本,由黃煌雄擔任召集人的憲政研究小組開過6次會議與4次擴大會議,傅正不但從不缺席,也都留下紀錄。還有,民進黨全代會、中常會、乃至一些大大小小的會議,只要傅正參加,就會習慣性留下速記。從黨外到民進黨成立前後,幾乎沒有第二個人,像傅正那樣勤於紀錄、忠於歷史,傅正確如尤清所言,是名符其實的「太史公」,終其一生,一以貫之所堅持與展現的,就是民主信念,就是黨外情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