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緗家觀點:國民黨衰敗的思想根源

2017-04-20 07:00

? 人氣

國民黨立院黨團邀請五名國民黨主席參選人政見發表座談會,會前五人將手交疊,拍下象徵團結的合照。(蘇仲泓攝)

國民黨立院黨團邀請五名國民黨主席參選人政見發表座談會,會前五人將手交疊,拍下象徵團結的合照。(蘇仲泓攝)

「價值VS身份」一直是本人衡評事理的基礎理論架構(可參考《解讀臺灣政治﹕身份政治VS價值政治》。上文《誰該為國民黨的失敗擔責》是從「身份」之「誰」的角度來探討國民黨失敗的責任者,本文從「價值」角度探討同一議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主流民意」要什麼,拒什麼

眾所周知,臺灣藍綠的核心分歧是「國家認同」﹕對「中(華民)國」的態度,是肯定之,還是否定拋棄之(民進黨當前對待「中華民國」,借用一個大陸俗語,叫做「打著紅旗反紅旗」)。臺灣「主流民意」現在的主要政治取捨標準也是「國家認同」,這可大致解釋為什麼蔡英文民調低落許久,國民黨卻升不起來 ──「主流民意」的心態很可能是,蔡英文做得再爛,是「我們自家」的事,和你這個「非本土」的「中國外來政權」國民黨無關,輪不到你來管,尤其是眼下這個比馬英九更「親中」的洪版國民黨。記得「時力」主席黃國昌曾說過,要讓臺灣政壇變成輪流執政的兩大黨都是「本土政黨」。這話反映很多人心聲,國民黨現在無法「趁勢而起」,可能正是臺灣政壇「兩黨皆本土」的預兆。除此之外,還有什麼理由可讓人理解,為什麼蔡英文施政民怨沖天,民意卻不給國民黨機會?

因此,馬英九將國民黨在2014年的「九合一選舉」落敗歸因於「食安」,洪秀柱說馬英九處理兩岸、外交做得很好,但內政措施失去人心,這全是誤判。首先,現在兩岸形勢嚴峻,按洪邏輯,民眾豈非理應「懷念」馬英九的「兩岸與外交德政」,民意向國民黨「蜂擁而歸」才對?其次,按馬洪說法,選票流向民進黨,是因國民黨內政有誤;但眼下民進黨內政即便胡搞,選票也流不回國民黨的現實,不正說明,內政好壞並非要點,其他原因才是?這個「其他原因」,就是「國家認同」。在民進黨和國民黨之間,「主流民意」的選擇標準不是「好內政」,而是「本土政權」,事實就這麼嚴酷!

這種捨「好內政」,取「本土政權」的事情,在臺灣已一再發生了不知多少次,除了我經常例舉的民進黨以「本土政權不能倒」為由護衛陳水扁╱貪腐,本土>清廉>道德,這裡再舉兩則有名事例。

2010年底「五都選舉」之前,高雄爆出兩例醜聞,一是時任市長陳菊的「睡菊」事件,二是陳致中的「召妓」。這事要發生在藍營,醜聞主角肯定完蛋,尤其是「召妓」,非退選不可,自己不想退,黨也得逼他退。但陳菊和陳致中不但沒「完蛋」沒退選,更是雙雙「高票當選」。這再次證明﹕政績崩壞不重要、道德惡劣沒關係,重要的是,選上的必須是「本土自己人」。「本土」,硬是>清廉,>道德。

高雄的「醜聞雙陳高票當選」,其實是「寧要劣政敗德的綠本土,不要相對優良的藍外來」。現在蔡英文執政不佳,「主流民意」卻不願支持國民黨,這和「醜聞雙陳高票當選」是同一回事。然而,這種和大陸文革時的「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幾可「媲美」的怪象,自有其更深的背景原因。

「國家認同」之爭的背後

「國家認同」很抽象,只是「國家」只是「身份」象徵,而「身份之爭」的根源,經常在「價值」。因此,如果問題的探討只到「國家認同」為止,那也還是表層的,必須要看到隱藏在「國家認同」背後更「fundamental」的「價值」。當前「主流民意」透過「國家認同」所表現出的「價值」關注,暫擱歷史,包含兩個內容﹕眼前對中共態度、未來「臺灣願景」﹕國家究竟要走向何方?臺灣的未來究竟會是什麼樣子?「國家認同」的「身份」選擇,其實是對臺灣當前與未來的「價值」選擇。

藍綠兩營都該承認﹕臺灣面臨的最大挑戰威脅,就是對岸中共(國、民兩黨大量採購的美國軍備,唯一防備對象,不都是中共?)。如何看待這個對手,藍綠態度方案迥異,導向的「臺灣未來」也截然不同。

綠營的眼下舉措和未來願景很清楚﹕在當前,是儘量驅走和遠離那個「腐朽落後的中國」,為未來的正名制憲、獨立建國創造條件,是「去中國化+文化臺獨」。他們標榜的是自主(臺灣主體、臺灣人出頭天)、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經濟上的富裕還排在這些之後。他們相信,只要這個目標成功,臺灣人就能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公平正義的國家」,像童話裡的「王子和公主」一樣,「從此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很美好,也很激動人心。

藍營呢?藍營是沒有「臺灣願景」的。過去這麼多年,連藍營自己的輿論都已經如此質疑過國民黨不知多少次了。但沒有「願景」,不等於眼前的政策不會帶來「後果」。「主流民意」那幾年憑「直覺」而焦慮的是,國民黨的「不統不獨+經濟開放」政策之「後果」,是實質上讓中共逐步「買下臺灣」,讓臺灣一步步被中共滲透、蠶食、控制,國民黨事實上的「臺灣願景」,是「被收購式和平統一」。2008年後,隨著兩岸越走越近,中共影響力不斷進入臺灣,這焦慮逐漸累積增強,終於爆發成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

沒有理想高遠、攝人心魂的願景訴求來匹敵民進黨,只企圖以眼前的「賺錢」來拉攏臺灣民心,為此不惜緩緩把臺灣「高價」賣給中共,這終於導致民意迅速背離國民黨,讓其運勢在馬英九總統任內一路走衰,乃至一敗塗地。

國民黨的新舊「原罪」總算帳

以上是臺灣「主流民意」就臺灣的現在和未來對國、民兩黨所做的「價值選擇」。如再加上歷史,整個脈絡會更完整清楚。

在綠營眼裡,「中國」帶給臺灣的,是不絕的「災難」(他們不看「福祉」)。

最初是國民黨和由他「帶來」的中華民國製造的「災難」,有「二二八」、隨後數十年的所謂「外省人壓迫」,以及「白色恐怖」,儘管他們對「白色恐怖」中的「槍斃外省人共產黨」並不怎麼在乎,今天也沒人努力為這些死於國民黨槍口的「外省人共產黨」恢復名譽。這是國民黨的「原罪」。

到九○年代,國民黨做了三件大事﹕一民主化;二解禁平反道歉賠償「二二八」(這可有效化解歷史恩怨,一如南非的黑白和解);三本土化(上自總統黨主席李登輝始,一大批國民黨高官都是「本省人」)。國民黨的「原罪」,本來是可以籍此三件大事而「贖清」的,偏偏這時,一個「外來干擾」出現了﹕中共。大陸在六四後的九○年代經、軍實力再次崛起,對臺灣的統一壓力日重,那個過去曾經貧窮落後,距離臺灣彷彿十分「遙遠」的共產中國,現在成了臺灣新的「災難」夢魘﹕眼前,他在國際間極力打壓臺灣;未來,他要「一國兩制」吞併臺灣。

20170228二二八中樞紀念儀式.(陳明仁攝)
二二八中樞紀念儀式.(陳明仁攝)

出於感情牽連、身份認同和憲法義務等各種原因,國民黨和那個讓多數臺灣人民只想遠離的「崛起中國」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千絲萬縷關係。是國民黨,讓「中華民國」把臺灣和「那個中國」綁到了一起,尤其是馬英九的「親中賣臺」和洪秀柱的「更親中」,這成了國民黨的「新原罪」。

如何看待這一切?「舊原罪」未忘,「新原罪」又添,信奉「身份政治」的綠營,並不將問題歸咎於過去的國民黨和現在的共產黨之「價值錯誤」,而是歸罪於他們的「身份」﹕「中國」!黨,是「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國,是「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中國,一切都是「中國」的錯!解決之道,不是致力於對方「價值轉變」,而是「族群政治」的「身份切割」﹕「臺灣人不是中國人」,「去中國化」!

藍營為何不敵「族群政治」

於是,在「二二八」時剛萌芽的「究責外省人」而非「究責統治者」的「族群政治」小苗,歷經八○年代末的「二二八解禁」、九○年代的「中國崛起」,和一○年代的馬英九「親中」執政,終於長成一株「族群政治」大樹。

雖然極力要「去中國化」,但綠營的「族群政治」,正是來自中國文化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種族主義思維。同一思維,也導致了臺灣史上綿延兩三百年不絕的漢人內部「族群衝突」﹕「閔客械鬥」和「泉漳械鬥」。從兩千三百年前戰國時期初現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文字,到臺灣近代史上的「閔客」與「泉漳」械鬥,再到當代「臺灣人不是中國人」的「族群政治」,這個中國式種族主義的文化基因軌跡,一脈相承。

「去中國化」的思維正是來自中國文化,「去中國化」=「中國化」,這對綠營是絕大諷刺還在其次,最要命的是藍營,因為同是中國人,遺傳到的「文化基因」相同,因而雖是受害者,但綠營「族群政治」在藍營心中喚起的,不是警覺批判,而是共鳴!藍營因此對「族群政治」毫無免疫力、招架功。曾讀到一則報道說,在一次有關「二二八」的文化活動中,一位「外省老伯伯」看了相關影片後,站起來激動地說﹕「我們外省人對不起本省人!」毫無疑問,這是一位知反省、有良知的「外省老伯伯」,而且這樣的「良知者」在藍營中絕非少數,但他們不知覺的,是他們的「文化基因」把他們的「良知」導向「族群政治」歧途,讓他們在「潛意識」裡同意,「二二八」就是「族群衝突」而非「官逼民反」。「族群政治」的藍營受害者,也正是「族群政治」綠營加害者的幫兇。

這就是為什麼「臺灣人出頭天」的種族主義口號能在臺灣風行無阻數十年,甚至連中共主席習近平也認同(習近平:理解臺灣同胞當家做主「出頭天」的意識);為什麼馬英九口說「二二八」是「官逼民反」,卻年年的紀念會上都要用閩南語而非國語發言,因為他的潛意識同意「二二八是族群衝突」,所以要用有高度政治意涵的閩南語來「安慰受害的本省族群」;也因此,他會承接李登輝,繼續國民黨的「山寨本土化」。

看,國民黨主席和共產黨主席,因為「文化基因」相同,都難免「淪陷」於「族群政治」!

綠營顯性、藍營隱性的「族群政治」,這正是國民黨衰敗的終極思想根源。

「族群政治」即如此打敗國民黨、成全民進黨。但撇開黨派鬥爭和黨派利益,著眼臺灣╱中國的全局文明發展,「族群政治」究竟是福,還是禍?

*作者為專欄作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

舒緗家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