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路好棒─真的嗎? 消失了的價格、產能與利潤:《大停滯》選摘(3)

2017-04-17 05:40

? 人氣

但談到網路,這樣的假設不是完全錯誤,就是搞偏了方向。在我們今天的經濟中,能創造利潤的產業已經大不如前;而快速躍進的科技所帶來的好處,卻出現在無法創造利潤的領域上。拿臉書來說,一直要到會員數突破五億人之後,大家才相信這家公司的確有可能賺很多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搞到全球瘋狂,但創造了多少就業機會?

網路與前一波「好料」之間,還有另一個很大的不同點:對就業市場的貢獻。大型網路業者所創造的奇蹟,大部分是來自資訊科技,而不是靠著人類雙手。

不同於過去的科技突破,今天大部分的網路上活動,並沒有創造太多的就業機會,也沒有帶來多少利潤。二十世紀初,當福特汽車與通用汽車快速成長之際,創造出了無數的工作,讓底特律成為美國最重要的城市之一。而今天,臉書造福了很多人,卻沒有雇用很多人,對於公司落腳的加州巴羅艾托市(Palo Alto),也沒多大貢獻。在這家公司裡,大部分的「工作」幾乎都是由伺服器與軟體自動完成的。

我們可以這麼說:擔負起「工作」角色的,是臉書的用戶,用他們自己的時間──當作是件好玩的事──所完成的。因此Web 2.0時代的降臨,雖然對使用者、程式設計師、某些資訊專家而言很棒,但並沒有讓政府增加多少公務員,也沒有支撐起多少家庭的生計。今天,有上網的人多少都聽過推特,但截至二○一○年秋天,大約也只有三百人在該公司上班。

不只有推特是這樣。讓我們來看看主要網路公司的員工人數統計:

公司名稱                               員工人數

Google                                   20, 000

Facebook                                1, 700+

eBay                                       16, 400

Twitter                                   300

看到這裡,你該明白我的意思了。沒錯,這些公司的確「間接」創造了一些就業機會,也「間接」帶來了一些利潤,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網路產業──我們這項重大創新中,大部分的工作是由機器完成,而不是人力。

最近有一份調查發現,iPod這個近乎無所不在的產品,在美國總共創造了一三九二○個就業機會──其中涵蓋了工程師到銷售員。這,實在是個小數目。

對iPod用這麼少的人力,為我們帶來這麼多的享受,我們都該為它鼓鼓掌,但從這一點我們也能看見,很多創新其實都幾乎與利潤的創造無關。還有別忘了,數位音樂誕生後,當人們不再購買一整張專輯,而只選擇購買單曲──或者違法下載,也讓音樂產業裡很多人丟了飯碗。一三九二○這個數字,可沒有把這些丟了工作的人算在內。因此在創造就業機會這件事上,iPod所帶來的「淨」貢獻,很可能非常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