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全球經濟危機中政府還可以做的事

2020-03-30 06:10

? 人氣

在全球資本、生產與消費的供應鏈如此緊密的情況下,你會發現一個弔詭的現況:任何一個工業大國出問題時,世界各國都會像卡到陰一樣莫名感到疼痛。(資料照,AP)

在全球資本、生產與消費的供應鏈如此緊密的情況下,你會發現一個弔詭的現況:任何一個工業大國出問題時,世界各國都會像卡到陰一樣莫名感到疼痛。(資料照,AP)

在這波疫情中,跳過經濟邏輯,我想談談產業面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經濟風暴

在石油價格崩跌的背景條件下,俗稱武漢肺炎的COVID-19肆虐全球,基於封城與鎖國等物理性的防疫措施,造成全球生產活動減少、貿易減少、消費減少的實質減少,衍伸的則是經濟規模縮減、貨幣價值縮減和資產縮水的三縮。企業倒閉、停業,消費者無薪假、失業,都是衍生的現象。

是貨真價實的經濟風暴。

2020年,新冠肺炎(武漢肺炎)重創美國經濟,引發失業潮(AP)
作者表示,俗稱武漢肺炎的COVID-19肆虐全球,帶來的是貨真價實的經濟風暴。(資料照,AP)

面對如此困難的時局,政府能採取的行動非常有限,僅有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兩種:

1、貨幣政策上,就是最近很常聽到的降息和發錢。

2、財政政策上,則是減稅、發產業補助、發放現金或消費券、增加基礎建設投資等。

即使有些經濟學派不認同政府干涉市場,但不論是基於政治考量、減少傷害或其他原因,政府絕不會無所作為,且目的很純粹:「為了維持市場、企業與消費者的貨幣量及經濟活動。」

在這樣的背景前提下,我想談談的是「財政政策」的一些視角,課題是:

「經濟危機中什麼樣的財政政策,能為台灣提升下一波的成長動能?」

二、另一種選擇

在提到這類政策前,還是得回頭檢視財政希望達成的目標,大致有三:

1、增加民間消費力、增加企業營收:如發消費券

2、維持企業生存機率、減少失業增加:如減稅、發補助與增加貸款等

3、維持經濟增長率、提高就業:如增加基礎建設,以製造新的就業機會。

總稱:減少傷害。

於此,我想建議可以從「創造未來機會」的角度來思考:在各國縮減投資時,創造(或強化)台灣的產業優勢。

投資 創業 財經 金融(取自pixabay/CC0)
作者認為,台灣可以從「創造未來機會」的角度來思考:在各國縮減投資時,創造(或強化)台灣的產業優勢。(示意圖,取自pixabay/CC0)

這裡的產業優勢指的有兩類:

1、現在就已經有競爭優勢:如晶圓代工,電動機車

2、有可能創造競爭優勢:如電動車供應鏈應及航天或車用精密工業

常讀我文章的臉友可能有發現,我最近寫台灣機車產業的文章變多了,因為個產業之於台灣剛好有前後對比的意義。

1、2010年以前由政府保護與扶持出的「燃油機車」產業鍊

2、2011年以後由政府扶持出的「電動機車」產業鍊

數十年來、三波迭代,機車產業都沒有脫離政府的支持過。

20200116-電動機車的銷售量去年12月獲得空前銷售紀錄,引發部份燃油機車行不滿,要求補助齊一化。(弗利思特提供)
作者指出,數十年來、三波迭代,機車產業都沒有脫離政府的支持過。(資料照,弗利思特提供)

三、台灣對機車產業的扶植

台灣對機車產業的扶植,早可溯及1950年代,因外匯短缺、交通工具又高度仰賴進口,故當時立法頒布補助機車國產化的政策,台灣的三陽和光陽都是在那時出現的。

雖然想要國產化,但技術依然得仰賴國外,而技術輸出國想當然爾就是日本,因此直到1962年,三陽才在HONDA的技術支持下成立了第一架機車製造廠。

之後台灣國產品牌的夢並沒有做得很漂亮,在機車產業依然以代工及零件為主力,直到80年代,經濟部喊出自創品牌的政策目標,光陽才正式成立了KYMCO品牌,從內銷轉出口,正式進入了台灣機車品牌世代,造就了三陽與光陽等台灣機車產業的大企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