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深度分享那些年我在台灣領略的風土人情

2020-03-26 05:40

? 人氣

作者指出,自己盡可能試著以知台人士的身份,以中立客觀的角度,完整呈現臺灣不同人群的想法與觀點。(吳斌提供)

作者指出,自己盡可能試著以知台人士的身份,以中立客觀的角度,完整呈現臺灣不同人群的想法與觀點。(吳斌提供)

1 台灣人眼中的「兩岸」

引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於大陸人而言,對臺灣的瞭解多數停留在課本中所學,寶島臺灣有豐富的物產,也有美麗的自然風光,阿里山的姑娘和小夥子,一時傳為佳話。近幾年去臺灣旅行的人與日俱增,也讓一般民眾或多或少聽說關於臺灣的一切。

由於種種歷史原因,對於臺灣人而言,國族認同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概念,而且又因為臺灣是一個民主社會,每個人可以自由表達觀點而不會遭受任何人身權益的損害,所以很多社會狀況也好,民眾想法也好,對於大陸人而言比較陌生,甚至說匪夷所思。

但生活在臺灣,一個電視中天天播放政論節目的社會,一個菜市場買菜可以遇到市長、總統的社會,一個遊行遊街喜聞樂見的社會,一個領導人天天被罵得狗血淋頭的社會,政治和生活是形影不分的。這是臺灣社會最顯著的特徵,而兩岸問題,可能也是臺灣社會最關注也存在最大分歧的領域。

所以,我想把臺灣人眼中的「兩岸」這個最核心的議題寫在最前面,試著盡可能以知台人士的身份,以中立客觀的角度,完整呈現臺灣不同人群的想法與觀點。

歷史簡述

歷史是最好的鏡子,但歷史的敘述又因不同人的角度不盡相同。為了盡可能降低主觀的分歧,本部分內容主要參考維基百科,在維持文本論證需要的基礎上,減少修飾的成分。相關事件也歡迎查證補充。

1895年,清朝政府在甲午戰爭中敗給日本,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之後,臺灣進入50年被日本殖民的時期,直到1945年。

一開始,被清朝遺棄的臺灣人民,是極力抵抗日本入侵的,知名的乙未抗戰,指的就是當時所發生的一連串臺灣人民反抗日本統治的大小戰役之總稱,同時也是臺灣島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臺灣人在一夜之間被偉大的祖國拋棄,莫名其妙從「清朝人」成為了「日本人」,啞口無言。

之後,日本在臺灣推行的統治,又不是簡單的殖民壓迫,而是半國民式的統治。經濟上,日本將臺灣建設成為一個為其生產糧食和工業原料的供給地,臺灣全島逐漸電氣化,縱貫鐵路修成,高雄、基隆兩港開港;教育上,日本推行了「國民教育」,尤其積極普及日語,增強臺灣人的「日本人」認同。

《馬關條約》內文第2條,台灣與澎湖割讓日本(翻攝外交部)
《馬關條約》內文第2條,台灣與澎湖割讓日本。(翻攝外交部)

1945年,日本戰敗,放棄臺灣的主權,由當時的「中華民國」代為接管,對臺灣人而言,那段歷史稱為光復。一夜之間,臺灣人又從「日本人」成為了「中國(中華民國)人」,人們歡天喜地,上街慶祝光復。

但隨後,1947年2月底,爆發了著名的「二二八事件」。該事件的根本原因是臺灣人民與國民政府中央之間的衝突,又涉及到臺灣本省人與外省人的衝突。而事件的結果是暴力流血的衝突,和不由分說的追殺,讓臺灣人民對中華民國政府倍感失望,感覺送走了日本政府後,迎來了一個更差的政府。這也為後期臺灣人的國族認同分歧埋下了根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