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深度分享那些年我在台灣領略的風土人情

2020-03-26 05:40

? 人氣

作者指出,自己盡可能試著以知台人士的身份,以中立客觀的角度,完整呈現臺灣不同人群的想法與觀點。(吳斌提供)

作者指出,自己盡可能試著以知台人士的身份,以中立客觀的角度,完整呈現臺灣不同人群的想法與觀點。(吳斌提供)

1 台灣人眼中的「兩岸」

引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於大陸人而言,對臺灣的瞭解多數停留在課本中所學,寶島臺灣有豐富的物產,也有美麗的自然風光,阿里山的姑娘和小夥子,一時傳為佳話。近幾年去臺灣旅行的人與日俱增,也讓一般民眾或多或少聽說關於臺灣的一切。

由於種種歷史原因,對於臺灣人而言,國族認同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概念,而且又因為臺灣是一個民主社會,每個人可以自由表達觀點而不會遭受任何人身權益的損害,所以很多社會狀況也好,民眾想法也好,對於大陸人而言比較陌生,甚至說匪夷所思。

但生活在臺灣,一個電視中天天播放政論節目的社會,一個菜市場買菜可以遇到市長、總統的社會,一個遊行遊街喜聞樂見的社會,一個領導人天天被罵得狗血淋頭的社會,政治和生活是形影不分的。這是臺灣社會最顯著的特徵,而兩岸問題,可能也是臺灣社會最關注也存在最大分歧的領域。

所以,我想把臺灣人眼中的「兩岸」這個最核心的議題寫在最前面,試著盡可能以知台人士的身份,以中立客觀的角度,完整呈現臺灣不同人群的想法與觀點。

歷史簡述

歷史是最好的鏡子,但歷史的敘述又因不同人的角度不盡相同。為了盡可能降低主觀的分歧,本部分內容主要參考維基百科,在維持文本論證需要的基礎上,減少修飾的成分。相關事件也歡迎查證補充。

1895年,清朝政府在甲午戰爭中敗給日本,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之後,臺灣進入50年被日本殖民的時期,直到1945年。

一開始,被清朝遺棄的臺灣人民,是極力抵抗日本入侵的,知名的乙未抗戰,指的就是當時所發生的一連串臺灣人民反抗日本統治的大小戰役之總稱,同時也是臺灣島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臺灣人在一夜之間被偉大的祖國拋棄,莫名其妙從「清朝人」成為了「日本人」,啞口無言。

之後,日本在臺灣推行的統治,又不是簡單的殖民壓迫,而是半國民式的統治。經濟上,日本將臺灣建設成為一個為其生產糧食和工業原料的供給地,臺灣全島逐漸電氣化,縱貫鐵路修成,高雄、基隆兩港開港;教育上,日本推行了「國民教育」,尤其積極普及日語,增強臺灣人的「日本人」認同。

《馬關條約》內文第2條,台灣與澎湖割讓日本(翻攝外交部)
《馬關條約》內文第2條,台灣與澎湖割讓日本。(翻攝外交部)

1945年,日本戰敗,放棄臺灣的主權,由當時的「中華民國」代為接管,對臺灣人而言,那段歷史稱為光復。一夜之間,臺灣人又從「日本人」成為了「中國(中華民國)人」,人們歡天喜地,上街慶祝光復。

但隨後,1947年2月底,爆發了著名的「二二八事件」。該事件的根本原因是臺灣人民與國民政府中央之間的衝突,又涉及到臺灣本省人與外省人的衝突。而事件的結果是暴力流血的衝突,和不由分說的追殺,讓臺灣人民對中華民國政府倍感失望,感覺送走了日本政府後,迎來了一個更差的政府。這也為後期臺灣人的國族認同分歧埋下了根源。

1949年,國民黨在內戰中敗走臺灣,國民政府被迫播遷臺灣,中華民國也因此在臺灣統治存在至今。國民黨到臺灣的初期,長期實行一黨專制,針對共產黨的「統戰手段」,國民黨政府實施諸多嚴厲手段限制人民言論、集會、結社自由,又實施戒嚴、黨禁。戒嚴令之下,好多持異議人士被政府以叛亂罪名收監,情節嚴重的異議人士被處判死刑,不少都是冤枉錯判。

因為政府逼得人民太緊,民間開始興起好多反對勢力,眾多的反對勢力叫做「黨外」,即國民黨以外。代表性的反抗事件是「美麗島事件」,發生於1979年12月10日。《美麗島》雜誌社在高雄舉行爭取民主示威遊行,有兩萬人慶祝聯合國發表《世界人權宣言》一周年紀念會,最後演變成警民對峙,國民黨當局出動鎮暴部隊、鎮暴車與催淚瓦斯彈對付集會人群。「美麗島事件」對臺灣民主化進程與國族認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美麗島事件」中的很多骨幹人員,也在後來成為了民進黨的創黨元老。

「美麗島事件」後,當時的領導人蔣經國決定逐漸開放政治上的獨裁,慢慢解除黨禁、戒嚴,開放言論自由、媒體以及「國會」全面改選。而之後於1990年發生的「野百合學運」,才真正促使時任領導人李登輝開放總統直選,民主、人權、自由和主權的價值成為臺灣人民的目標,臺灣社會徹底從威權獨裁的白色恐怖時代,邁向民主化時代。

現象呈現

從以上臺灣的關鍵歷史事件中,不難看出臺灣社會如今複雜政治觀點的由來。在臺灣島上,存在著好幾個族群,原先就在島上的原住民,過去幾百年來移民來台的閩南人、客家人,也就是俗稱的本省人,國民黨戰敗後帶來台的外省人,日本戰敗後滯留臺灣的部分日本人,當然還有後期不斷嫁來臺灣的大陸新娘、國外新住民,等等。

正是複雜的歷史,多元的族群,使得臺灣人的政治觀點主要呈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統派: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希望祖國統一。持統一觀點的人占比約10%,以外省第一代第二代為主要人群。

2、台獨:臺灣中國一邊一國,中華民國是外來殖民政權,也是流亡政府,臺灣應該從中華民國、中國獨立出來,重新建國。持台獨觀點的人占比約20%,在年輕一代(天然獨世代)中逐漸成為主流觀點。

3、維持現狀:臺灣應維持現有的中華民國體制,不獨立、不統一,並和大陸和平共處。持維持現狀觀點的人占比最高,約60%。當然,這裡也包含很多華獨或不關心政治的人群。

以上的三種分類比較粗糙,其實很多人有交叉的想法,也有人會認為自己是日本人,也有人認為臺灣屬於美國。

正是由於複雜的政治觀點,催生了臺灣無數的黨派,主要的兩大黨是國民黨和民進黨。因為國民黨的黨徽是藍色系,民進黨的黨徽是綠色系,所以一般在臺灣,大家就按照自己支持的政黨,稱為藍綠兩派。

粗糙地說,南部整體偏綠,北部整體偏藍,但從最近兩次總統大選的結果來看,國民黨主要守住了臺灣東部縣市和幾個離島,藍綠傳統的南北分野,看似變成東西分野。

背後分析

兩岸人民從小的生活經歷不同,受到的意識形態教育不同,所以在很多方面的觀點想法存在差異。兩岸交流最大的好處,就在於可以瞭解平行時空中的另一種想法。當然,要達到好的交流效果,就需要雙方都能夠以求同存異的態度,去設身處地地理解對方的觀點,不預設立場、不論對錯,不必說服對方、也不必委身于對方。當然,只要我們想到,若是我們在對方那樣的環境成長一遍,也會有對方那樣的想法,自然也就徹底理解了。

但還是有一個很好的例子來幫助大家快速把握平等對話的原則。在一個民主社會,不存在核心價值觀,也不存在「正確」的價值觀,因此任何觀點,都可以理解為消費品,就像超市的櫃檯中,有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商品,有自己喜歡的口味,也有自己討厭的商品。但無論如何,商品的存在本身,就只是存在,不會對消費者構成任何傷害。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喜歡的商品,對於其他商品,大可以嘗試一下,或者置之不理。

臺灣社會也是如此,不同的政黨、團體拋出不同的觀點,本身沒有任何意義,有人買單了才開始產生意義。當然也不用擔心什麼離奇的想法都有人買單,理性的市場,最終會達到一個合理的平衡。

基於以上的信念,在臺灣的時候,會有以下的現象需要特別留意:

1、跟臺灣人聊天,談到「臺灣同胞」、「兩岸一家親」、「我們中國人」等語句,藍營人士會接受,但如果說給綠營人士聽,估計場面會比較尷尬,尤其對著一群臺灣年輕人講。

2、即便一個極端的台獨分子,跟你來往時也會非常禮貌。在他的社交平臺上可能天天諷刺中國,但不一定針對個體或普通人民。所以也不用在意對方持有的觀點,大方交流就行。

3、臺灣社會的抗議活動真的很多,不過並不會太亂。大家已經形成了一種表達訴求的成熟方式,比如先申請街道使用權,在規定的時間內喊一喊,喊完就散場,不衝突也不留下垃圾。最有趣的現象是,支持統一的一群人和支持獨立的一群人,會隔著一條街互相喊話,喊完大家各自回家做飯。五星旗和台獨旗同時飄揚,畫面錯亂而又和諧。

簡而言之一句話,臺灣這個社會什麼話都能講,聽到了「奇怪」的話,習慣就好,不必害怕任何實質性的攻擊或傷害。

2 台灣人的社會面貌

現象呈現

臺灣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破破舊舊。臺灣最大的城市臺北,號稱是國際化大都市,沒有多少高樓大廈,有的只是低矮老房子,還有很多違章加蓋的鐵皮屋。整個臺北最高的樓是101大樓,有趣的是,從臺北的任何一個地方,幾乎都能看到這棟大樓,就足以說明,臺北的房子有多麼低矮,臺北的市區有多麼地小。

在臺北街頭,沒有多少私家車,即便有,很多還是陳舊的二手車。街頭最多的是機車,就是小型摩托車,紅燈一過,大量機車有如過江之鯽呼嘯而過,成為街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但慢慢地,可以感受到臺灣社會人情的溫暖。不僅僅是軟綿綿的臺灣腔讓人聽了沒有那麼凶巴巴的感覺,還在於每個陌生人營造的一種熱情、禮讓、謙和的感覺。「你好」、「謝謝」、「抱歉」,是隨時可以聽到的詞語,只要有人際的互動,那就一定會用到這些禮貌詞語。問路的時候,也會得到熱情的指導,甚至還有人會主動把你帶到那個地方。

最值得一提的是臺北的捷運,方便之至超乎想象,基本半小時車程就可以到自己想去的任何地方。一小時的車程已經是非常遙遠的距離。臺灣坐火車很流行區間車,也就是現在大陸推行的城際列車,隨時刷悠遊卡(交通一卡通)隨時走,不限定座位,班次也很頻繁。所以從住處出發到坐上火車,最短只要20分鐘。

20200131-新北環狀線捷運31日通車。(蔡親傑攝)
作者認為,台北的捷運十分方便。圖為新北環狀線捷運。(資料照,蔡親傑攝)

從整個社會來說,臺灣的生活節奏比較慢,呈現出一種小確幸的感覺,而臺灣普通人也給人「傻白甜」的單純感。臺灣年輕人談論最多的是社會事件、旅行見聞、生活感受等等,雖然臺北的房價也接近上海,但臺灣年輕人好像並沒有特別為之所困。大學生延畢、出國交換在這裡也很普遍,我曾認識一位大五的延畢生,突然發現自己喜歡醫學,於是重新去考大學。

臺灣社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對弱勢群體非常尊重和關注。除了多如牛毛的社會團體不斷組織關懷弱勢的活動和捐贈,還有每個個體對弱勢群體的幫助。在街頭,只要是殘障人士出行,一定會有很多人幫忙,若是上公車,司機甚至還會幫忙抬輪椅。一些社會組織還會幫助一些智力缺陷人士培訓再就業,做一些簡單手工品出售。

另外想提一點的是,在臺灣見到名人的機會非常多,影視明星、文化名人,甚至是馬英九、蔡英文這類政治人物,也能透過他們頻繁的公開行程見到面。

背後分析

其實臺灣社會一切現象的原因,可以大概總結為人人平等的社會觀念。其背後,是每個人的想法和行為方式都會被尊重,人們比較容易接受別人的不同,若是帶著奇怪的眼光看待不同的人事物則被認為欠缺禮貌,人們也不會要求別人跟自己保持一致。

在這樣的原則指導下,臺灣人的消費觀,更關注自己的需求,鮮有面子消費的地方。所以可以解釋,交通基本買機車為主,因為更方便,其次大家也會選擇二手車,因為更便宜。至於人與人之間互動需要非常禮貌,特別擔心冒犯到別人,可能就是大家覺得每個人都要好好地去尊重吧。至於社會的「小確幸」、「傻白甜」,一方面原因可能是臺灣經濟基本成熟,20多年來沒有飛躍式發展,社會整體傾向於追求精神層面的東西;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社會沒有主導價值觀,每個人可以大膽追求自己的理想,不至於事事功利。至於社會對弱勢群體從本質上的關心與尊重,則跟人人平等的觀念也離不開關係,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弱勢群體,尊重他人即是尊重自己。

3 台灣人的禮儀規範

現象呈現

在臺灣,最大的感受就是大家都很有禮貌。只要是與陌生人交談,一定會說「不好意思」、「請問」,然後在對話結束後說「謝謝」,那種臺灣腔說出來的「謝謝」,感覺非常舒服,可以想像一下。另外,在街上走也好,在購物也好,若是有人不小心碰到或撞到,對方一定會立刻道歉,所以整體不會擔心一天的好心情被誰破壞掉。整體的感覺就是,只要涉及到影響別人的事,一定需要先道歉,然後真誠詢問對方是否可以接受。

排隊也是臺灣做得非常好的地方。無論是買任何東西,甚至是買一杯珍珠奶茶,都可以見到一圈一圈大排長龍。大家的方式一般是,要買東西,先問隊伍在哪裡,然後自覺地排到最隊尾。當然,臺灣的店都很小,基本上都需要排隊,排隊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

在店裡消費,一般不會大聲呼叫服務員,而是安靜舉手,等服務員看見,然後徵求服務的固定句式是「不好意思,請問可不可以XXX」。同樣的,徵求其他服務,也都要說可不可以,這個比較重要,因為要尊重到服務員,有些時候他不一定有時間提供顧客所要的服務。

在臺灣的捷運(地鐵)裡,博愛座(愛心專座)設置非常多,平時其他人不會去坐,而是讓給真正有需要的人。捷運平時人也不多,上班早高峰甚至還可以找到位子坐,出行體驗很好。

接下來要說的是臺灣獨特的「各付各」文化。關係再好的兩個朋友,單獨吃飯消費,基本都是各吃各的、各付各的。幾個人經常聚在一起吃飯,開心地吃完,然後開心地算錢,再開心地離開。臺灣人很少請客,可能會請客的場景是,和長輩一起吃飯、去朋友家裡吃飯、去朋友老家玩、有事求於人。所以和臺灣人相處,人情負擔比較少,關係也比較簡單。同樣的,碰到臺灣人,若是主動請對方吃飯,對方反而會覺得不適應。

背後思考

在深刻體驗過海外幾個地方的華人社會後,像是馬來西亞、新加坡、臺灣等,不禁開始思考,為什麼同樣的民族和文化,最後的社會狀況卻不太一樣,大陸社會普遍感覺功利導向,陌生人之間的信任感較少,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比較激烈。

關於這個思考也問過臺灣人,很多人說老一輩臺灣也存在素質低下、社會浮躁的現象,當年「Made in Taiwan」是假冒偽劣的代名詞,老一輩人隨地吐痰、大聲喧嘩不在少數。

社會風貌變遷的最大推動力,我比較認同的是公民意識這一說。當人民對社會的參與感變強,主人意識增強,也因此在行事為人的過程中,會將公共環境當做自己的環境,將社會中的其他人當做共同維繫的對象。李承鵬寫過一篇《臺灣的主人》,本人覺得有些部分講得蠻到位,可以推薦大家一看。

4 臺灣的小風景

最後,給大家送上幾張本人親自拍攝的照片,呈現一下臺灣風景的特色。

1、平平淡淡卻又充滿文藝感的景色,比比皆是:

20200324-觀點投書:深度分享那些年我在台灣領略的風土人情。(吳斌提供)
台灣的街角有許多文藝風情。(吳斌提供)

2、舊時光的旅館現在成為了青年旅舍:

20200324-觀點投書:深度分享那些年我在台灣領略的風土人情。(吳斌提供)
舊時代的建議如今已翻修。(吳斌提供)

3、颱風來了,農田被水淹了,所以最後又變成了文創景點:

20200324-觀點投書:深度分享那些年我在台灣領略的風土人情。(吳斌提供)
令人意外的文創景點。(吳斌提供)

4、臺北的大稻埕,收穫一縷感人的夕陽:

20200324-觀點投書:深度分享那些年我在台灣領略的風土人情。(吳斌提供)
大稻埕夕陽。(吳斌提供)

5、臺北陽明山的擎天崗大草原,免費就能欣賞到的美景:

20200324-觀點投書:深度分享那些年我在台灣領略的風土人情。(吳斌提供)
擎天崗大草原。(吳斌提供)

6、大名鼎鼎的阿里山,名不虛傳:

20200324-觀點投書:深度分享那些年我在台灣領略的風土人情。(吳斌提供)
阿里山。(吳斌提供)

7、臺灣的海特別藍,特別漂亮:

20200324-觀點投書:深度分享那些年我在台灣領略的風土人情。(吳斌提供)
臺灣的海。(吳斌提供)

8、再來臺灣便宜又好吃的小吃,手工製作的偏多:

20200324-觀點投書:深度分享那些年我在台灣領略的風土人情。(吳斌提供)
台灣的手工美食。(吳斌提供)

*作者為台灣大學學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