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塵埃中綻放的花朵:《1927民國之死》選摘(1)

2017-04-08 05:50

? 人氣

父母已過世了,這個四十九嵗的中年女子,卻還要向哥哥們就自己的歸屬徵求意見,這就是「精神上的小腳」的殘留吧。儒家文化對中國女性長達兩千多年的精神戕害,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去除的。明朝大儒劉宗周如此描述母親的言談舉止:「居恒自操女紅,外輒扃戶靜坐,坐或終日不移席,動止雍容,一中規、一中矩,步趨而裳襞不動,謦咳之聲未嘗廳除。」這是儒家理解的標凖女性應有風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張幼儀的一生,始終未能完全從中脫繭而出。

四哥張嘉璈始終沒有回復,或者他覺得那是妹妹的自由,自己不能橫加干涉。而一直告誡妹妹要遵從自己內心感受的二哥張君勱,一會兒發來電報說「好」,一會兒又改變主意說「不好」。在反復躊躇之後,這位新儒學的代表人物來信表態:「此名教事,兄安敢妄贊一詞?妹慧人,希自決。」張君勱的拘謹與守舊,恐怕連他的老師梁啓超都會不以為然吧。

在這種情況下,張幼儀只好給遠在美國的兒子阿歡寫信:「母擬出嫁,兒意雲何?」她的理由很簡單:「因為我是個寡婦,理應聽我兒子的話。」

徐積鍇是一名土木工程師,他的回信不僅富於辭采,而且情真意切,令人動容:「母孀居守節,逾三十年,生我撫我,鞠我育我,劬勞之恩,昊天罔極。今幸粗有樹立,且能自贍。諸孫長成,全出母訓。……綜母生平,殊少歡愉。母職已盡,母心宜慰,誰慰母氏?誰伴母氏?母如得人,兒請父事。」

相對於困守「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之類儒學名教的二哥張君勱,阿歡表現出了以人為本的現代文明價值觀,他在美國生活,已經融入美國社會,並接受美國的個人主義的價值觀。

一九五三年,五十三歲的張幼儀和蘇紀之在東京舉行婚禮,之後兩人共同生活了二十年,那應當是張幼儀一生中最幸福的二十年,儘管她在上海的事業已不復存在,她重新成為一名普通、平凡的家庭婦女。

一九七二年,蘇紀之因腸癌去世,張幼儀搬到美國,住在兒子家附近。一生中最後的十六年,安寧而平和。張家龐大的家族常常在海外相聚,張幼儀的八弟張籲九的孫女張邦梅幫助張幼儀整理了口述自傳,成為家族中對姑婆的一生最瞭解的後代。

張邦梅還記載了晚年的張幼儀與自己的爺爺張禹九這對姐弟之間就對徐志摩的看法的微妙矛盾。張禹九一生都很崇拜徐志摩,對徐志摩的欣賞超過了對自己的姐姐的同情。張禹九在臨終之前還特別叮囑張邦梅在研究和寫作之時要「對徐志摩仁慈一點」,而且要求在他的喪禮中朗誦一首徐志摩的詩。

張幼儀和張禹九都曾來張邦梅家做客,張邦梅觀察到有趣的細節:「姑婆待在我們家的時候想來都很自在,可是一有爺爺在場,就顯得不自然又拘小節,說起話來帶著尖銳而且比平常用力的嗓音,好像擔心爺爺會質疑她或譏笑她的權威似的,而爺爺的確有把她的意見看得微不足道的傾向。」

而這種隱藏的衝突乃是處事風格的不同,甚至可以說是徐志摩人格與張幼儀人格的衝突的延續:「爺爺平時那種調皮搗蛋又愛說笑的態度(張家每個人都說這點最像徐志摩的個性),似乎被幼儀那正經八百的態度給壓了下去。」

一九八八年,張幼儀以八十八歲高齡逝世於紐約,安葬在市郊墓園,墓碑上刻著「蘇張幼儀」四個字。她的一生,有痛苦,有挫敗,有愛,有成功,經歷過死蔭的幽谷,然後就是花香滿徑。

*作者為旅美作者。[本文選自作者新著《1927民國之死》(八旗文化出版)]

本書作者仿效黃仁宇《萬歷十五年》之筆法,挑選了25位代表性人物,透過書寫他們在1927年前後的生命歷程、政治理念與精神取向,來呈現中國的真實面貌,進而探討近代中國由帝制走向憲政共和的轉型為何全盤失敗。其中既包含了蔣介石、毛澤東、汪精衛、胡適等重要人物,但為了突破傳統國共兩黨單一史觀的框架,余杰更廣泛地納入過去不被重視的角色,諸如其中包括代表了庶民社會的商人、農民,如劉大鵬、張幼儀;為少數民族與邊境地帶發聲的川島芳子、圖登嘉措(十三世達賴喇嘛);還有反映了列強的觀點的鮑羅廷、史迪威等外國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

余杰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